「不用討論」的專橫將香港推往獨裁 - 利世民

「不用討論」的專橫將香港推往獨裁 - 利世民

一年來,香港究竟有甚麼轉變?說香港一年來沒轉變的有兩類人。第一類,覺得無論香港人做甚麼都改變不了命運。第二類,覺得香港轉變得不夠。覺得香港轉變不夠的,又分兩類。第一類,對香港的唯一出路有堅定想法。另一類,覺得早日一國一制更好。

任何群體總會變;但變的方向卻非任何個體能左右。當一個群體對未來最少有兩個不同的願景,處理的過程,就是政治。共識政治,就是沒人反對的事,就一起去做;沒有共識的,就各自各精采。民粹政治,就是多數人凌駕少量人。獨裁專政,就是少數人凌駕多數人。本來,共識政治是一個可令所有人都感到安心的模式;但也有人說,共識政治太過理想化。「一件事要沒有人反對才全體去做,那豈非甚麼都不做?」

19世紀美國自由派作者Henry David Thoreau在《公民抗命》中曾講過:「管最少事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共識政治下,逃犯條例、國安法甚至救海洋公園、救國泰等,都要慢慢討論。「難道要討論到地老天荒?」其實也不是,像救海洋公園、救國泰,不用政府代全體港人去出錢,誰知不會有更好的方案?市場事市場了,不是更合理嗎?一個企業不會倒閉破產的市場,所有的失誤和風險只會由全體去承擔,非但有違公義道德,更會令管理人不思進取,社會停滯不前。

至於逃犯條例和國安法,就更應慢慢討論。坦白講,過去幾十年來在香港,教我最反感的就是以「不用討論」為由,或濫用制度暴力,或訴諸權威,或以人多勢眾,總之為求達到目的,罔顧個體的憂慮。要知道,真正將香港推往民粹和獨裁的動力,就是這種「不用討論」的專橫。

說不的權利是自由的底線

「難道只有一個人的反對聲音都要尊重?」那又如何?難道個體的自身利益就不用得到保障?「有些情況下,個體總要為群體作出一些犧牲。這就是現實。」假如你是那唯一被犧牲的一個,難道你又會心甘情願?對群體說不的權利,是自由的底線。無疑,現實中,個體要對群體作出犧牲,但犧牲應是一視同仁。換句話說,當所有個體都為了群體的存在,同樣地付出,這既是公平的意義,也是社會契約最簡單的解釋。

現在香港的處境,是北京和特區政府,繼續以各種制度暴力去凌駕不同的個體主張,個體為了對抗強大的制度力量,結集成新的群體,為香港人這個本來模糊的概念,賦予了更具體的存在。六九百萬人遊行一周年的前一天,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滿懷敵意地訓斥香港人,並以鎮壓車臣民眾為例,呈現中共的最壞盤算:「香港既是顛覆基地,反對中共的香港人都必將遭到懲處。」這亦是獨裁專制的面貌。

相信中共已不在乎國際觀感,亦不怕失去香港這個金融中心;中共既無限膨脹,卻又杯弓蛇影。這種矛盾的狀態,只有一個合理解釋:「中央在內裏,其實真的很脆弱。」當然,就算再脆弱,折磨區區幾百萬人肯定綽綽有餘。問題是有必要嗎?再者不要忘記,過去一年我們向世人展示了香港人最善良的一面,將舉世的目光聚焦到我們的城市。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700萬對14億或是以卵擊石,但一個中共抗衡世界各國的道德規範,何嘗不是螳臂擋車?

一年來,香港人見識到政府的真面目;今天,應該有更多人明白到共識、自由和平等價值。2021年6月9日,恐怕世界不會回到2019年般的模樣,但願香港人經歷過的這段日子,是上天給我們一次凝聚共識的過程,讓我們沉澱香港人身份的真正意義,為這個城市未來的文化和體制奠下基礎。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