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百萬香港市民冒着酷暑走上街頭,要求港府收回嚴重破壞一國兩制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而面對滔滔民意,當晚政府僅以「遊行人數雖然很多,條例將如期周三恢復二讀辯論」來回應,終於引發6.12抗爭、6.16二百萬人大示威;一個簡單的撤回修例訴求亦因警暴、鎮壓而衍生成五大訴求,接下來的都是歷史。2019年6月9日,注定成為香港歷史上的轉捩點。
現在回望,也許林鄭乃至中共部份官員心底裏亦會慨嘆,既然修例終需撤回,何不當天就順應民情,就不會有接下來一年的亂局,港人也不會像今日般對中港政府如此離心。然而「有早知,冇乞衣」,黨縱然掌管一切,也不能讓時光倒流重來一遍,最現實的做法只能是從錯誤中學習,讓日後不需再一次的悔不當初。
誠然,中共黨國體制的糾錯能力,特別是在習近平領導下的新時代,實在不令人感到希望。但是若說去年的6月9日是香港歷史的十字路口,如今的中國乃至中共則是走到了一個更重要的十字路口,且接下來的每一條路並非都是康莊大道,一個方向選擇錯誤,隨時駕車衝下懸崖、車毀人亡。
中共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走到今時今日,其政治體制已到了不能不大幅改革的地步。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鬆綁、政治維穩的方針帶來了30多年的榮景,縱使政治上的保守令社會產生不少矛盾,但經濟上的急速發展足以抵銷和掩蓋其大部份;對於大部份內地人來說,過去40年生活水平的提升絕對是切實有感的。因此對早幾年的中國來說,不改革體制雖然問題多多,但社會狀況也未壞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中共亦自信能控制局面。
經濟停滯掩蓋不了社會矛盾
但這些均隨着習近平近年的集權及倒退的經濟政策而有所變化,舊的問題累積多年固然越滾越大,政策倒退令這些矛盾日益尖銳,碰上不似預期的突發事件更令問題有了爆發的可能。過去諸如城鄉差異、農民生計等問題,在高速增長的經濟下固然可被淡化,但隨着近年國進民退、紅色資本一再與民爭利壓縮民營經濟空間,不少沒有背景的中小企經營困難,員工生計也難以保障。本來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已令不少企業蒙受損失,再來武漢肺炎更令民間經濟受到重創,如今因香港問題與歐美關係轉差,制裁一旦全面鋪開,外資、外貿脫離中國,中共縱然可死撐一段日子,經濟也只會慢慢掉進谷底,社會矛盾就只剩下爆發一途。
面對這樣的前景,李克強早前提出地攤經濟來紓緩就業問題,卻在幾天內即「被撤回」。地攤經濟或許因示人以弱而被愛面子的習封殺,然而即使這個政策得以推行,也不見得對推動經濟復蘇有何幫助。若是小型個體戶的買賣有生存空間,何以不少城市縱然租金低也空舖處處?淘寶網店、微商近年大行其道,網上成本不比擺地攤高而接觸面更廣,何以反而要退回擺地攤這種最基本的買賣模式?這個政策的提出,或許說明了中國的經濟狀況開始令中共應對吃力。
當然,以中共黨國箝制之力,問題一時三刻內不會令中國崩潰,但中共還能將問題壓多久?五年?十年?拖得越久,問題只會越積越大,屆時爆發則有如山崩地裂,中國或將如南斯拉夫般陷入國不成國的危機中,改革開放的一切成就也將在頃刻間化為烏有,不論是權貴或是百姓的利益也只會付諸東流。
另一條路則是中共趁現在還能掌握大局,穩步展開政治社會改革,以香港先行表誠意,換取和歐美維持關係穩住經濟。一如80年代的台灣及蒙古一樣,執政黨逐步放棄專政並轉型,在社會未能形成有力反對黨之前尚能維持執政地位多年;而當反對黨形成挑戰之後,也能繼續參與選舉政治,就如當今之蒙古人民黨仍在台上,不至於像蘇共、南共般灰飛煙滅。路已在眼前,不改革,就滅亡!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