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揭示中國經濟危機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 - 鍾劍華

地攤經濟揭示中國經濟危機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 - 鍾劍華

總理李克強在兩會閉幕前的記者會上揭穿了一個中共官方從來沒有正式提出過的問題,原來無論把「兩個百年目標」講到多偉大,今天中國大陸仍有六億人每個月平均收入大概1,000元。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農村和城市分隔與二元發展,長期維持着兩個不平衡的世界。農村經濟長期落後,與城市有着嚴重差距,但人口眾多。正因如此,才要嚴格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保持城市社會的穩定。改革開放後,為了吸引廉價勞動力投入工業生產,才逐步放寬了這種二元分隔的局面。這改變令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提升,領導人掛在口邊的「三農問題」得以紓緩。「離土不離鄉」的政策,基本上已打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城鎮人口數字已超越農村人口。

這是今天中國面對的新社會現實。加上農村面貌的急劇轉變,如果今天有六億人口收入只是1,000元水平,這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可說是比以前更具爆炸性。

有幾點觀察可諮旁證。首先,因為中國改革未能突破瓶頸,復被政治上的保守倒退拖累,再加上武漢肺炎造成的全球產業結構重組,又加上全球對華態度轉變,中國經濟敗象已逐步逞現。過去一兩年,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區固然仍是工地處處,宏偉的商場及大樓一個個拔地而起。房地產已成為大企業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保證就業的命根,但落成後的建築物空置情況嚴重,甚至出現一個個變成鬼城的新發展區。

在大城市,萬象城、萬達廣場之類的巨型商場越來越多。說要以內需來撐經濟,也必須要有實質的消費力增長來支持。成為地標式的商場自然還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都難以支撐不斷增加的商場商廈。去年下旬就在廣州所見,在那些大商場及中心區外圍只十分鐘步行距離的社區,小店、舊式商廈及小商場,不少都已經十室九空無法經營下去。這種只有集團經濟,沒有社區經濟的局面矚目皆是!看來也是十分不健康。

當然,某種程度的榮景仍然存在,但令人懷疑這是否已是強弩之末。這個情況,在二三線城市就更加清楚。去年初,在貴州、昆明及某些內陸城鎮觀察所得,部份二三線城市也有樣學樣,一個個商業區蓋起來。單看外觀,不能不說是規劃有致。而從他們那些樓盤促銷策略來看,也可看出競爭十分激烈。再看價錢,就知道其實好睇唔好食,還要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把生產出來的東西消化掉。更大的問題是個個地方政府都一窩蜂地以房地產經濟來發財,來做靚地方政府盤數,短期就會造成惡性競爭,長期就會攬住死。

20年前在同一個地區做調研的時候,在還是一片農村面貌的地方,官員還說無論怎樣發展,都要依照中央規定的農業及農地保護政策,保留一定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以保證國家的食品安全。但後來知道,為了要推動房地產經濟,所謂農業保護政策已被掃進地毯底,有些就把分散給農戶的土地收編集中,能改造房地產的就改,集中起來的農地就改為生產經濟作物,變成了集團經濟的一部份,名義上叫做保留着某種水平的農業生產。

去年觀察到的,在一些二三線城市及其郊區,例如貴陽一帶,以前說要根據政策保留下來的農地都已完全不見了,都變成了高樓大廈,部分仍是空空如也。

政治鬥爭致朝令夕改

武漢肺炎之後,周邊工業城鎮根本就沒有復工。各種社交平台傳來的通告可見,下半年復工的前景也不樂觀,部份廠主已通知工人回鄉,要等到9月或10月,才會再作通知。大部份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算已取得城市戶口,也難以在生活成本高的城鎮生活,只能回鄉。但回鄉之後難道他們可以買樓安居?他們顯然不是上面說的那些樓盤的銷售對象,但這些樓盤及新開發區,已經取去了他們以前還可賴以維生的農地。那些被影響的農戶可能曾經得到過一點點補償,也可能得到了安置,但卻已永久失去了生計所依。

李克強所講的那六億人,相信主要就是這類「低端人口」。李克強講的時候面容表露的憂戚清楚可見。說要以地攤經濟來解決就業問題,置之於2020年這個應該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年度,就更令人尷尬。對於李克強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能不接受的短期紓緩方案。但不消幾天,這個說法已經受到明顯抵制,這反映了目前中共的政治鬥爭有幾激烈。也說明了如果不突破中國當前面對的發展瓶頸,這一種「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惡性循環根本無法打破。中國還要讓中共這種所謂優越的體制折騰到幾時?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