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上市民企泰禾集團近月陷財務危機,旗下保管香港人保險資金的泰禾人壽更險成提款機。港人Calvin(化名)過去一年經大新銀行投保6張保單、涉資800萬元,坦言當初投保全因信賴香港銀行及金融制度,豈料背後中資母企竟陷財困,如此刻退保僅可取回四成已繳保費,倒蝕230萬元,揚言以後不沾手中資金融產品。
記者:陳洛嘉
泰禾投資2017年以106億元向大新收購壽險業務,並簽署獨家銷售協議,改名泰禾人壽繼續在港營運。泰壽理論上獨立於同系泰禾集團,但隨着後者財政狀況去年急轉直下,遭評級機構穆迪下調評級至「Caa1」垃圾債級別,主席黃其森更被列入欠債不還的「失信名單」,集團一度企圖伸手收購泰禾人壽疑「撲水」救亡。
退保須蝕230萬
雖然收購計劃未成事,但始終未能釋除本港投保人對其財政狀況疑慮。泰壽其中一名大額投保人、從事飲食業的Calvin接受本報訪問時指,2018年於大新開戶,其客戶經理大力推銷泰壽儲蓄保單,聲稱每年有3至4厘回報;有見資金閒置,加上經理推銷,他先後購買六份儲蓄保單,總投保額達800萬元,原意為女兒日後海外升學作準備。
「只知道(泰壽)前身係大新人壽,諗住信大新銀行品牌,就先後買咗六份,已經交咗近半保費,大約400萬元。」但隨着近月泰禾財困消息甚囂塵上,Calvin質疑泰壽財政狀況能否履行保單責任,故兩周前主動聯絡大新及泰壽了解退保安排,獲回覆指目前退保需要蝕29萬美金(約230萬港元)。一般而言,保單生效初期由於投資尚未生息獲利,加上要扣除管理費用、佣金等,故現金價值比例會較少。
「如今唔係我要用錢,而係我對泰禾冇信心,所以唔想再供款落去。」Calvin直言,由於現時退保損失太多,只能「硬着頭皮供埋」,但經此一事對投資信心難免減少,日後接觸中資背景產品「真係要諗清楚」。
保監:收數十宗查詢
保監局回覆本報查詢時亦承認,至今已收到共數十宗有關泰禾人壽的查詢;該局建議投保人留意其保單條款,以免因提早退保而蒙受損失,同時應仔細評估自己的財政狀況和需要才作出決定。
泰壽發言人就指公司一切業務運作如常,並將繼續履行包括保單權益、保證回報、客戶服務、理賠和核保上的所有合約責任,近期退保率亦沒有錄得顯著增加。
事實上,在深交所上市的泰禾集團近日亦盛傳獲央企接盤,其股價一度漲停。內地多間傳媒報道,泰禾最近一直在謀劃引進戰投事宜,主席黃其森有意出讓第一大股東位置,並有望6月公佈方案。不過,有傳是買家之一的建發股份與廈門國貿已作出否認。
泰壽銀保拍檔大新回應指,該行有嚴謹內部指引,定期審視泰壽營運和財務狀況;據理解,泰壽營運符合相關監管機構要求,如客戶對所持保單有疑問,該行會根據既定程序,就個別個案進行了解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