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一周年:勇武抬頭 31%人撐無底線抗爭 逾半認同佔領政府大樓

抗爭一周年:
勇武抬頭 31%人撐無底線抗爭 
逾半認同佔領政府大樓

今年首次出現屬於香港人的「五一黃金周」,黃店外人潮如鯽,大家以最和理非的手段進行消費抗爭。經歷一年反送中運動後,港人或許早已對和平抗爭不存幻想。

去年7.1遊行,以及10至11月的多次集會期間,本報記者多次現場進行問卷調查。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記者再到黃店外訪問運動支持者,了解他們對香港前景、抗爭取態、生活習慣和政治取向的改變,發現無論街頭和投票意向,激進化趨勢明顯,市民對港前景相當悲觀。
記者:關冠麒 鄭祉愉
攝影:張柏基 陳賢銘 黃耀興 黃文邦

記者在4月30日至5月3日到油尖旺、銅鑼灣的黃店外,向排隊人龍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224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運動支持者對於激烈抗爭的接受程度較運動初期顯著上升,支持無底線抗爭的更大有人在。

逾七成接受三罷

對於抗爭模式的合理可行性,今次問卷調查中最多人認同「罷工、罷課、罷市」(76.3%),其次是「遊行靜坐」(74.6%)、「癱瘓政府運作」(68.8%)。比較去年7.1遊行中的問卷調查,除「遊行靜坐」的比例下跌約3%,其餘抗爭手法支持度顯著上升,選擇「可接受更激進抗爭」更達到50.5%,大增近兩成,而三罷和癱瘓政府選項亦上升約一成。

今年三十多歲的謝先生接受所有抗爭方式,回想雨傘時並不喜歡勇武,魚蛋革命亦不接受梁天琦,直至反送中「欺人太甚」,才成為激進化觸發點,「中共政權真係逼得市民太緊,一國兩制係無望」。他續指,「如果一國一制同港獨揀,年輕一輩直情會想港獨」。

問及所接受的激進抗爭手段,過半受訪者接受「佔領政府大樓」(57.6%)和「以自衞為目的使用其他更大武力」(57.1%),其次是「裝修親政府商戶」(41.1%),「無底線」(31.7%)亦有超過三成人選擇。

顏先生覺得激進抗爭無可厚非,很接受佔領政府大樓和立法會,「對於啲死物我冇林鄭咁大感覺」,但非無底線,不應傷人。帶同母親一起幫襯黃店的馮先生直言,接受無底線的抗爭手段,「係冇辦法之中嘅辦法,我睇唔到維持現狀、𠵱家嘅手法有咩出路」。

對王先生而言,抗爭「底線係保住自己條命」,要與政權打持久戰,不在朝夕,生命是最大本錢,「每一條人命都係最大嘅資產。爭取自由為咩箒,係為咗有更好嘅生活。前提係有命可以見到:個極權倒台又好,公義得到彰顯也好,要有條命喺度」。

派文宣支持度急跌

遊行示威以外,其他行動獲港人支持的比率亦有改變。對比去年10月的調查結果,跌幅最大為「派文宣、貼連儂牆」,由66.7%劇跌至23.21%,其次為「捐助支持示威者基金」,由71.6%下降至46.88%。

從事金融業的陳先生以往一個月平均捐款兩至三次,每次1,000元,但疫情下,經濟變差,收入大受影響,不過最近6.12人道基金告急,會考慮再捐,但「能力有限」。二十多歲的梁先生去年下班後,常去印刷和貼文宣,在連儂牆寫便利紙,但隨文宣被捕情況多了,他覺得有危險性。現時他每周光顧十次黃店,「食黃店,罷食藍店,呢啲其實比較易做,同埋日常生活啲,可以持續落去」。

去年6月至今年1月,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曾進行26次示威現場問卷調查。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指出,民情分階段急速激化,同意「在政府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抗爭者使用武力是可以理解的」的比例急升,由6.16 200萬人大遊行時69.1%,急升至8月4日港島遊行的93.1%,連9月全港市民電話調查,都有超過一半認同。

李立峯認為,由社會運動研究角度,激進化是過去十多年來趨勢,由最和平的2003年7.1遊行,到2010年開始瞓街堵路、反高鐵圍立法會、衝擊鐵馬;2014年公民抗命的佔領行動,「大家覺得唔能夠向政府施加壓力,當政府唔能夠回應民意,自然有人會諗住用更激進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