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一年 七成人轟林鄭逆民意 學者:派錢無助挽形象

反送中一年 七成人轟林鄭逆民意 
學者:派錢無助挽形象

【本報訊】去年6.12警方在金鐘施放約240枚催淚彈,揭開香港新一篇抗爭運動史,五大訴求呼聲響徹各區,換來是警暴處處。民間力促成立徹查真相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未見影,林鄭月娥政府已配合北京推出港版國安法唬嚇市民。本報趁反修例運動一周年,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多達七成市民形容林鄭政府過去一年處理反修例民意的手法差,有五成半市民對警隊印象轉差。有學者指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未有隨時間變化,政府打出派錢等民生牌無助挽救民望,社會矛盾主要出於政治問題。
記者:許偉賢 梁穎妍

去年6.12警方在金鐘施放催淚彈驅散反送中示威者,掀起港人抗爭序幕。

林鄭政府若重視民意,去年6月9日百萬人上街反對《逃犯條例》後,理應迅即撤回修例,何須待至萬劫不復?以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警暴,當時或許是香港困局的出路,惟林鄭仍視絕大多數民意為輕煙。本報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本月1日至4日向逾千名市民進行隨機電話訪問,了解反修例運動一周年的民意走向,結果高達69%受訪者認為特區政府過去一年處理民意的手法差,認為好的僅10%。

林鄭月娥

55%人對警印象轉差

深入調查可見,年紀越輕越覺政府處理差勁,18至29歲的群組中,91%受訪者認為處理手法差、好的只佔1%;60歲或以上受訪者中,認為差的則為62%,好的有14%,比年輕群組高13個百分點。學歷越高亦越認為政府處理差,分別為大專或以上的82%、中學的65%及小學或以下程度的57%。小學或以下程度的有近17%受訪者認為政府處理手法好,較大學或以上程度受訪者的5%為多。

警暴是反修例運動升溫的關鍵點,鏡頭前不時見警員亂向示威者、記者噴射胡椒噴霧,被捕者拘留期間受暴力對待亦時有所聞,不禮貌對待市民更成警隊新常態。調查問及對比一年前市民對警隊的印象有否改變,結果55%受訪者指對警隊印象「差咗」,稱「好咗」的有20%,23%受訪者指「無改變」。

若以年齡劃分,年輕與年長群組對警隊的印象有顯著差異。18至29歲群組中高達82%指「差咗」,遠高於60歲或以上群組的44%;反之指「好咗」的市民,18至29歲群組中只佔7%,遠低於60歲或以上群組的26%。同樣地越高學歷對警隊印象變差者越多,大專程度有70%,小學或以下則有36%。

對於多達七成受訪者形容政府處理反修例民意手法差勁,過往多次就警暴問題到政府總部請願的新民主同盟立法會前議員范國威指,結果顯示主流民意已固定下來,斥林鄭只撤回送中條例,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甚至增加警隊資源以更大力打壓民意,認為政府難靠派錢或派口罩改變民望,「香港人心水好清」。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也指,民調結果反映市民對政府的支持及反對數字穩定,如約一成人支持,與過去大半年林鄭徘徊低位的民望相符,可見市民對特區政府的反對意見未有隨時間淡化。雖然政府過去大半年嘗試打民生牌,包括兩度派錢,但數字已證明「實際上對佢民望冇幫助」,因為社會矛盾主要是在政治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