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步入初夏,嶺南水果開始陸續應市,歷史悠久而傳統的荔枝、黃皮、龍眼依次而出,但也有不少南洋水果在廣東落戶歸化,例如木瓜、杧果和番鬼荔枝。除了木瓜之外,後兩者的質素都遠不及進口貨,一般農民都只是零星栽培而不販賣,也是鄉村兒童偷採的熱門水果。
從「木」字部的「杧果」是我小時候自然科的正式寫法,不知為何現在已統統寫作從「草」部的「芒果」,可能是來自台灣的電腦中文輸入法,好像現在我打杧字,根本沒有後續的提示字,反而鍵入「芒」字即出現「果」字在後。植物學而言,必定是從木更為貼切,杧果是一種大型果樹,屬漆樹科,可以高達十幾米高,用草字頭就不是太切合其生物學特性了。杧果源自印度,遠至兩千多年前信奉佛教的孔雀王朝已有記錄,可是佛教東傳中國多次,一直沒有把杧果帶來,要到明末清初才由傳教士由海路帶到台灣,而台灣也是杧果落籍中國的第一個地方。閩南語叫杧果為「檨」(粵音車)或「檨仔」,一開始來到台灣的味道參差,較多用作漬醃鹹酸,作涼果或拌菜吃。康熙年間清廷收服台灣後,有不少文獻奏摺都提過「番檨」進貢朝廷的紀錄,當時有一位福建巡撫叫呂猶龍,把杧果漬物進貢並上奏:
「福建有番檨一種產在臺灣,每於四月中旬成熟,奴才於四月二十八日購到新鮮者,味甘微覺帶酸,其蜜浸與鹽浸者,俱不及本來滋味,切條曬乾者微存原味,奴才親加檢看,裝貯小瓶敬呈。」
這位巡撫當時吃過杧果可能如獲至寶,想上繳討皇帝歡喜,可是康熙卻興致缺缺,但也因為這一奏摺,才令呂先生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這都是全靠杧果啦。
團購美國杧 政治不正確
奏摺提到的漬杧果也是台灣和香港舊一代的共同記憶,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小朋友,吃的零食主要是地方山寨廠的出品,其中兩種會用到未成熟的青杧果,一種是乾製的「鹹濕嘢」杧果乾條,用小小的膠袋,裝有兩三片切開但仍帶少許果核外殼的酸果乾,上面多用印有鹹蛋超人的卡紙片釘口,吃起來酸酸甜甜,很有嚼勁,吞下果肉後,剩下的果殼仍堪咀嚼,讓兒童不捨吐出。另一種是用糖醋漬浸的酸杧果,通常可在雜貨店和戲院門外找到,另有放入膠袋用紅色膠索束口冰硬了的版本,這種冰杧果會跟冰木瓜放在一起,木瓜橙紅,杧果青綠,引人垂涎。我的農場種有一株果細味酸的杧果,有一位老農友就說這種小果最合醃漬,並教我專業的醃製技巧。原來她的媽媽以前就是開雜貨店,每年春夏會到上水古洞一帶的農家採購李子、杧果、木瓜等用來漬醃零吃,方法是首先用鹽醃一會脫水,再用冰糖煮白醋浸醃果子,店舖的貨色為何比自家製的脆口,秘密是糖醋中加入一角糖精,自家製的又那會有糖精呢?所以小孩子還是會乖乖的奉上零用錢買店製的好吃貨色。
時代進步了,大家不再需要靠鹽、糖、醋來保存杧果,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像議員一樣,開會時靜靜用手機團購網購新鮮的台灣愛文芒果、蜜雪芒果回來嘗新,但是我要提醒一下各位愛國議員,愛文芒其實是由美國引進的,而蜜雪是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由愛文育變而成,我是自由人沒有所謂,大陸杧果、呂宋杧果、泰國杧果、台灣杧果,只要好吃統統不放過,但是在「政治正確」、「效忠明志」為先的愛國圈子,吃「愛文、蜜雪」可能有一天會被秋後算賬呀,小心啊!議員大人。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