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是鐵一般的事實,有經濟學者及分析員還拿今次衝擊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相比,認為全球經濟將陷入長達八年、十年的衰退,失業率可能突破25%甚至更高。可最近的經濟數據卻似乎反映困境沒有想像般嚴重,以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為例,上星期五公佈的五月份失業率是13.3%,比四月的14.7%回落一點四個百分點,非農職位則大增二百五十萬個,是1939年以來最快增速,比分析師估計的減少超過700萬個好得多。
各國迅即救市填氹
美國股市因此利好消息而大幅飆升,道指上星期五爆升829點,升幅3.2%。歐洲各主要股市同樣因經濟數據好轉而顯著上升超過3%。這些數據加上市場表現似乎反映經濟復蘇步伐似乎比武肺疫情好轉速度要快。
市場對復蘇的憧憬不能說全無根據,得明白今次武肺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跟以往由金融海嘯或危機帶來的破壞不一樣。首先,今次經濟衰退並非因為經濟或金融體系本身出現系統性問題,也不是泡沫爆破引發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大量結業破產潮;武肺疫潮的經濟衝擊主要由於各地政府採取封城封關政策令工商業活動包括日常的餐飲、購物、旅遊文娛康體活動……等被煞停,因此而臨時失業的人數自然大幅飆升。但從五月開始,歐美各國政府逐步放寬各種禁令及限聚令,恢復商業活動,容許大部份店舖重新營業。換言之,原本硬生生被煞停的商業活動陸續恢復,被裁走或要放無薪假的部份員工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新增職位因此明顯回升,失業率自然從高位回落。
全球經濟出現復蘇迹象還因為各國政府及央行及早推出大規模的救市方案,其中美國聯儲局早在三月已開始啟動超級量寬措施,大幅增加買債規模,任何企業發的債券都會成為購買對象,以確保大中企業有足夠資金周轉,不用賤賣資產,不必過早裁員。其他央行包括歐央行、日本央行同樣不惜開盡印鈔機來個大水漫灌,務求市場、社會資金充裕,紓緩疫情下經濟停擺的衝擊。
此外,各國政府、國會也迅速通過大規模救市,支援方案,美國通過的救市方案規模高達3萬億美元(即GDP 10%左右),英國的救市方案更超過GDP 10%以上。未來如何填氹當然值得憂慮,但短期內把巨額現金放進民眾、消費者手中至少可以保住市民的消費力,避免經濟跌幅過深。既然大國政府雙管齊下及早出手,全球經濟不致全面失速。並有能力比預期中更快觸底回升。
更重要的是,在資金超級充裕利率趨向負數下,進入金融市場炒賣的資金大幅增加,推高成交額以外還可以借某些概念、藉口製造短期股市升勢,美國股市以至香港股市從低位反彈反映的正是這樣的資金市。
然而,近期經濟數據好轉或股市反彈並不意味經濟已轉勢,復蘇的步伐仍然反覆及漫長,切不要被一時的好景沖昏頭腦。最根本的問題是疫情遠未過去,確診病例仍在上升,即使讓大部份商業活動復常的國家仍在實施不少限制限聚措施,跟正常營業情況相距甚遠;再加上疫苗未研發成功,能迅速治療武肺的特效藥未具備,各國各城市之間的人員交流、商業往來仍會處於似有若無的狀況,航空、旅遊、酒店等重災區只怕連原本營業額的一半也無法在短期內回復。
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及就業情況雖然已可能見底,但復蘇的步伐將是漫長又痛苦,特別是失業率大有可能在高位徘徊一段長時間,例如美國失業率就可能在未來一年徘徊在10%左右;對整體消費及經濟而言,走出這個困難不容易,特別在救市方案效力消減後情況更為困難。
國安法令港陷困境
全球經濟固然未真正復蘇,香港的困境只有比其他地方更難克服,特別是北京強推新國安法既將引發美國制裁,又促使外國、港人資金外流,再加上社會抗爭隨時再起,中短期經濟前景可說陰霾密佈。因此,不要被股市利好消息蒙蔽,更不要被林鄭的謊言騙倒,疫情加上國安法對我本地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才剛剛開始。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