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求助者30歲以下 最嚴重想尋死

六成求助者30歲以下 最嚴重想尋死

心理學家組成的傘後組織「良心理政」成員、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觀察發現,抗暴運動引發情緒問題而需求助的人士當中,逾六成是30歲以下,年紀最小亦只得13、14歲,最嚴重有尋死想法。港人患上創傷後遺症初期主因是警暴,後來慢慢因無力感重,引發更多負面情緒問題。他預料港人未來對情緒支援需求非常大,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將會陷入低潮。

抗爭降溫 求助個案反升

葉劍青在運動期間擺街站、開設情緒服務熱線,為有需要人土情緒輔導,「良心理政係頭個半年,收到好多求助個案,每個月收到約百宗求助個案,累積冇一千都幾百人」。一些求助者被衝突和警暴場面「嚇親」,腦中重複相關畫面,引發驚慌、驚惶失措等情緒,甚至失眠,影響日常生活,「尤其去年11月發生中大(保衞戰)同理大(圍城),之後兩個月求助係高峯」。

但隨年初本港爆發武漢肺炎,「(求助)的確個數字係少咗,疫症都係好緊要嘅嘢」,但來求助的人多是無力感重、情緒抑鬱和感覺找不到出路,「今年開始求助個案,出現喺情緒方面問題,多過純係創傷後壓力症」。他解釋,一些在意運動發展的求助者認為,這段時間港人爭取五大訴求和運動進展停滯不前,「(香港人)淨係關心口罩係咪足夠,使唔使隔離,係咪已經淡忘咗件事,覺得冇人關心,淨係得佢自己仲係咁憂傷」,因此部份人的情緒問題惡化。

他續說:「創傷後壓力症或其他抑鬱症,由負面情緒影響嘅情緒病,唔係一朝一夕發出嚟,有時可能會潛伏到某個關口,生活上會遇到一啲困境,又會再爆發出嚟。」今年3、4月運動已大幅降溫,但求助個案卻逐漸回升,「我嘅睇法係有人啲覺得自己頂得順,但去到疫情再加埋其他唔如意嘅事,例如收入減少、同家人衝突,所以爆發又再慢慢高啲」。

在他的觀察中,逾六成求助者為30歲以下,當中大學生、中學生比例佔一半,年紀最小也不過13、14歲。「唔好以為13、14歲唔理解,社會爭取緊乜訴求,佢哋都理解同答到」。最令他擔心的是,有求助者「跌入咗無助無望嘅感受,有想尋死諗法」,須找社工長期跟進。求助者最嚴重情況會出現自殘、自殺傾向,比例佔整體約八分之一,「有啲嚴重到日日唔想起身,直情唔想自己喺呢個世界,呢啲會轉介畀私人嘅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跟進」。

全城氣氛差社會或崩潰

「當社會上大部份人情緒唔健康,唔單只引發社會衝突,社會好多問題都會影響,就算普通生活同工作上運作,我哋都需要一個基本嘅精神健康狀態應付。」葉劍青說,社會是一環扣一環,試想想每個人都帶着負面情緒,不能應付問題,「社會咪會崩潰?我擔心幾年後氣氛會更加差」,即使人與人之間信任亦存疑。他指出,港人因反送中運動承受精神健康問題比雨傘運動嚴重好幾倍,預料港人未來幾年對情緒支援服務需要大,以現時本港提供的心理服務支援絕不能應付。「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私人都好貴,中產或以上先負擔得到。而且療癒效果唔係見一至兩次,講緊嚴重個啲係六至八次或以上。即使輕症係醫管局精神科排期都要一、兩年」。他希望政府盡早施行預防性工作,避免市民精神狀態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