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迫震懾之法何其多,可以文攻立法,也有大炮武嚇,早前武漢病毒侵襲美國亞太航母列根號、羅斯福號,大陸群情洶湧,倘不攻台該待何時。台灣人個個傳奇,在對岸導彈瞄準下出生,早已習慣文攻武嚇,例如旺角黃店阿木台灣麵老闆娘Polly。
眼下香港人人都想遠走寶島,台灣行政院也成立了援助專案,15年前她反其道嫁來香港。盤點老闆娘半生,安樂茶飯沒吃到幾多年,不管在台在港都活在強國脅迫下,說命苦亦可,說早有準備也行,她活得逍遙。
撰文:陳勝藍
攝影:許頌明
阿木台灣麵來自台北市,有65年歷史,爸爸退休後傳了給這個女兒,不管這家門戶如何高深,今時今日香港移民潮有大家的背鰭,台灣人的生活態度才是我們急需的心法,Polly用國語解釋:「因為我爸老了,台灣人就是這樣,我們習慣夠錢就不做,所以我爸在40、50歲時退休了。」
早退早享受 唔退自己受
老爸一早享受他的退休生活去也,寧願逍遙不要金錢,好女兒說:「我不可以去阻止他,讓他做到死還要再幫我,我都接受不了,這就是生活,可是香港人沒有這個生活,只在追求表面上的物質。台灣人很早退休,可是我老公(港人)的爸爸70幾歲才退休,我爸說這是不正常,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是不正常,我的目標都是40、50歲就退休。」
根據《食神》定律,香港人做生意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四間變八間,然後上市集資,炒股,搞埋地產吖笨,再分拆上市;當年這家人在台北只有一間舖,如今在港也無意開分店,她說:「只要自己生活可以就行了,我們(台灣人)是這樣想,我也是這樣想。其實我開這間店就是剛好我老公的工作沒有做了,我也照顧完小孩了,然後比較有空閒了,所以我們就開一間小店,讓自己生活可以好一點,正常一點。」
一般台灣人做生意但求生活,香港人營商往往追求發達,如此一來就要依靠北方,逍遙不起,君不見最強黃絲近來也膝頭貼地,老闆娘說:「沒錯,你講得很正確,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比較安逸,我們滿足現狀,想要自己生活可以就好,比較容易滿足。」
移民後固然可以保留原有生活方式,也請尊重別人,人家地方可不是內地客眼中的廣東道,她舉例說:「我覺得來香港多了很多奢侈品,我從來就不會去買甚麼LV、CHANEL,可是香港人很追求這些,每次來的那些OL都是在談這些,可是我們台灣人從來都不會去想這些,我們只要想自己生活過得好,孩子有飯吃,有書讀,正正常常長大就好。」
救「他」不如救自己
這家人很型,祖父輩以春、夏、秋、冬排序,她的爺爺就叫郭春,這位春爺有子女11名,兒子以金、木、水、火、土名之,Polly的爸爸就是郭木,阿木台灣麵由此而來;女兒則叫梅、蘭、菊、竹。用盡了五行及四君子,之後還是多生了兩位千金,怎麼辦?乾脆叫美、麗。到了第三代,本文主角芳名沒那麼酷,故以洋名示人,重點是上一代家貧人多還是可以過活,錢少一點沒甚麼,逍遙就好。
麵店座落旺角廣華街,廣華醫院就在幾十米外,台灣歷來與北京走得最近的總統馬英九就在該處出生,他在任時拼經濟,修例吸引大陸人過來讀書,老闆娘一肚氣,「我們哪需要這些?我們自己讀好書就好了,哪需要說甚麼經濟好不好,他上任了之後也不是經濟特別好。」小馬哥又搞福利放送,大陸學生可享台灣國民健保。
講自我形象打造,他冠絕天下無人能及,卸任後扮過文具店職員、外賣仔,但Polly指他任內處處向對岸靠攏,例如2010年簽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兩地互相開放市場,「問題是你銷了過去之後他們沒有智慧財產權,譬如我朋友做水耕農的,他(大陸)把你的所有的技術移了過去之後copy全部idea,就變成你是沒有用的東西。」馬又開放給大陸人購買房地產,對台灣人的中國配偶(中配)優惠則更多。
「你看這次肺炎,假如馬英九在,我們的肺炎(抗戰)不會這麼的成功,因為是蔡英文在,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很驕傲的講,我們台灣真的是全世界number one。」小馬哥在疫下可沒閒着,出帖「兩岸平安」、「武漢加油」,又提議捐口罩給大陸,大罵小英沒愛心,老闆娘怒吼:「可是你自己都救不到自己,你怎麼去救別人?而且我們為甚麼要救大陸,他那麼多年都沒有救過我們,為甚麼我們要去救他?」
本文由始至終試圖探討生活,她認為我們衣食住行不用依賴強國,「我以前還問他(丈夫),你們沒有自己的農產品,沒有其他的東西,就只有工業?我覺得要慢慢拋棄一些商業的東西,所以才會有我們這些小店的開始,你要自己有一些文化的東西,有一些自己的,不用靠他們的一些廠。」
吃屎好過大陸化
香港商業掛帥,信奉大量生產,誰有閒暇幹那手作仔玩意?抗爭運動不但掀起政治風雲,人文氣息也歸位,店前寄賣黃圈手工藝品,她說:「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太商業的東西反而不好,都是一些copy的東西,商場都是統一的東西,這些比較有特色。」
廚房那大鍋牛骨湯要不停熬,很像我們的滷水,就是手工藝,「我爸是一個真的老台灣人,他甚麼東西都要手工,所以我做得很辛苦,他覺得你就是要做好東西,手工的才可吸引到客人,價錢不要貴。」辣椒醬是用台灣蝦皮炒,每次只能做50樽,就是外賣紙盒也來自台灣,店前店後一脈相承。
她勉勵我們自己農產品自己種,「我覺得香港也是可以嘗試去做,元朗那麼多廢地,新界那麽多,可是都沒有人去關心,一天到晚都說要建房子。」畜牧業我們划不來,大可以向別國買,這店用的就是美國牛肉,「絕對不會用大陸的,我是真的很台灣人的個性!」
開店之初大陸客不少,六個人分吃一碗麵,不算奇情,竟然拜託老闆娘照顧兩名公公婆婆,自己鳩嗚去也,她當然不從,「我說你不能這樣,我要做生意!」疫情之下決定不招待大陸遊客,「我情願做香港人生意,香港人已經習慣,你要做生意,我吃完麵就走了,他還有良知,可是大陸人不理你的,他今天過完明天就走,他跟你有親?」
常有智者說,沒有大陸人的話香港人吃屎了,她認為:「情願吃屎我都不會接受大陸人!」丈夫在旁提醒:「又唔好咁講。」她說:「真呀,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回想兒時面對導彈武嚇,烈女是這樣煉成的,「以前我們受到大陸威脅,讀書時老師就跟我們講:『很多支大炮對住你呀,大家一定要把台灣做好,不要讓別人威脅到。』」萬料不到今天香港也相同,「來到這邊我一開始覺得為甚麼會有一些法律是不保障人民的?那些學生的反應很激烈,就像以前的我讀書的時候。」
香港獨裁頻道 vs 台灣百家齊放
麵店與抗爭運動同生,去年6月開張,陪伴我們走過這段路。當初心黃不說出口,相熟FA提議表態,她才黃到出面,「因為政治就是,你不講就默認,你講了他才是,然後我也很相信這一點。」請了四、五個手足,其中女店員阿西(化名)之前在一間中菜藍店工作,跟這裏最大分別是客人態度,她說:「嗰邊啲客好西,我自然對佢哋好西;呢邊啲客好,我自然對佢哋好。」
廣華街是條黃店街,這家麵店輪候人龍最長,實在不必傳媒宣傳招客,Polly只想找頂手舖。都說此處多黃店,不知是電力不夠還是內有玄機,每周總有幾晚停電,整條街墮進黑暗,一如香港現況。分店她不想開,只想搬遷,社會運動加上疫情再crossover停電,生意不用做了。
老闆娘多麼想離開廣華街,卻沒想過打道回台,她有香港身份證,兩個兒子都在這邊出生。都說移民後也可保留原本生活,一家從來只看台灣頻道,不知無綫為何物,不是他們不肯融入,只怪我們的大台細台太悶,「我沒辦法看香港頻道,因為香港很獨裁,為甚麽香港只有無綫、亞視那麼無聊,可是在台灣幾百個頻道,所以我就選擇不去看香港頻道。」多元與獨裁,有時不只是政治層面的事,人家有民主,生活上一早打了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