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愛國藝人裙拉褲甩聯署撐港版國安法,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中港台食面口飯的一群,竟然有那麼多同名同姓個體戶,你叫張三我又叫張三,他叫李四她又叫李四,雙胞鬧個不亦樂乎。平日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活動範圍南轅北轍,台北的黃阿狗在西門町嘆麻辣火鍋,九龍的黃阿狗出入旺角健身水療,上海的黃阿狗蹓躂浦東買衫買鞋,絕對不會出現一呼百應場面,再也想不到,奇斯洛夫斯基《兩生花》的故事原來如此普遍,誠如張愛玲所講,「有整個的王雲五大字典供我們搜尋兩個適當的字來代表我們自己,有這麼豐富的選擇範圍,而仍舊有人心甘情願地叫秀珍,叫子靜,似乎是不可原恕的了。」不過別緻如徐熙媛,一樣劫數難逃,綽號大S的一位既然表明不曾簽署,那麼名單上的徐小姐肯定另有其人,平行空間喜相逢,驗完武肺不妨驗埋DNA,說不定是失散多年的孖生姊妹哩。
張粉向來忠心耿耿,祖師奶奶放個屁也是香的,但是《必也正名乎》有一點卻不能不指正:她說信教的洋漢洋婦取名,「永遠跳不出喬治、瑪麗、伊麗莎白的圈子」,和現實太脫節了。在香港打天下的異鄉人,才不甘規規矩矩活在聖人陰影裏哩,縱使出生紙上的雞腸分明是約翰彼得德肋撒,兌換成中文一般脫胎換骨,遠的不提,近年尊貴的警隊就有陶輝、莊定賢和薛鎮廷,只要你在谷歌打上「僭建」或者「警暴」作關鍵詞搜索,當可一睹他們的豐功偉績 ──張愛玲到底犀利,「除了小說裏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實的,往往適得其反,名字代表一種需要,一種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