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放風倘美制裁降港評級金融業勢受挫 企業借貸成本增

標普放風倘美制裁降港評級
金融業勢受挫 企業借貸成本增

【本報訊】去年6月社會運動以來,三大信貸評級機構中,只有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未調低香港評級,其餘惠譽(Fitch Ratings)及穆迪(Moody's)已先後下調香港評級。惟標普高層近日於網上直播指出,若香港金融服務行業受美國制裁衝擊,或會調低香港的主權評級。屆時香港除了金融受挫,企業還要面對借款成本上升,屬雙重打擊。
記者:孫樂祈 伍詠雯

路透報道,標準普爾全球評級主權和國際公共產業評級資深董事陳錦榮(Kim Eng Tan),於網上直播表示,倘若美國展開對香港制裁行動,妨礙香港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行業,對香港經濟影響將會非常嚴重。最壞情況下,陳錦榮預期對香港增長趨勢造成巨大打擊,標普或因此有可能調低對香港的經濟評估,將引致直接調低香港的主權評級。

三大機構中最受重視

經濟學教授關焯照認為標普放風有重大意義,三間評級機構中,以標普評級最受重視,「老實講,三間評級機構中,惠譽影響力唔係太大,後來二哥穆迪都降低香港評級,現時連大哥標普都話有機會降,就真係會影響借貸。」他指企業實際借貸成本視乎市場資金是否充裕,但利息難免會增加。而標普會否短期將香港降級,就視乎特朗普何時出招與出招力度。

陳錦榮去年11月接受彭博訪問,當時香港經歷反修例風波,但他認為沒有需要調整香港信用評級,主要因為香港作為外資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獨特優勢,將保住本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當時陳錦榮於訪問又指出,仍未察覺到香港的信用指標有轉弱的趨勢,足以令標普於現在或未來一、兩年調整對香港信用評級的看法。

標普上次於2017年9月降低香港評級,因內地當時去槓桿化帶來的破壞力比預期嚴重,而中港兩地制度上及政策上有強烈聯繫,故將中國評級由「AA-」降至「A+」,並將香港評級由「AAA」降至「AA+」,標普指是反映潛在的溢出風險。

惠譽穆迪先後降評級

惠譽早於去年9月已質疑「一國兩制」的界線及彈性,認為香港持續融合於中國的國家治理制度,形成更大的監管挑戰,將香港評級由「AA+」降至「AA」,今年4月因疫情影響,再調低至「AA-」,七個月內兩度調低香港主權信貸評級。至於穆迪,今年1月直指香港體制和管治能力不及以往所估計,沒有具體計劃處理市民所反映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也可能是香港特區自治較該行原有估計有更大限制,將香港評級由「Aa2」降至「Aa3」。

政府面對連番降級,表示遺憾及反對,但均未能挽回評級機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