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皆受新冠疫情打擊,經濟不景,失業人數大增,但對地球來說,卻有一項好消息,就是整個地球的碳排放大減!在空氣污染的重災區,如印度新德里一帶,中國京津冀地區,歐洲西部等等,衛星圖片皆顯示排放情況有大改善,懸浮粒子大減。換句話說,在不同地域實施封關封城停工舉措後,地球環境得以喘息,「巴黎協定」訂下的氣候目標並不是遙不可及。
之不過,地球繼續受「病死還是餓死」的選擇困擾,地球人不要餓死的話,便要開城開關復工,恢復社會往來及商業旅遊。目前西歐疫情紓緩,人民便要求經濟重開,美國疫情不見有大改善,特朗普便急不及待到處鼓吹重開經濟,巴西總統為了經濟目標,根本懶理封城停工之舉,導致肺炎確診人數大增。地球人畢竟是經濟動物,情願病死,不願餓死。沒有工作便沒有收入,遲早破產,國家動用儲備或印銀紙來救濟失業人士,國庫也遲早破產,封關封城停工已是坐以待斃,倒不如冒險開工,中招確診的或然率不能忽視,但開工賺錢而同時無病患的或然率同樣存在,權衡之下,倒不如放手一搏。
無論科學家是否可以研製出神仙特效藥或神仙疫苗,幾個月後全世界必定陸續恢復疫情發生前的經濟活動,但以前的工作和寫字樓、工廠模式,必然進入新常態,例如亞洲區僱員常戴口罩(西方仍有口罩文化戰),每人所佔的工作空間擴大,合乎社交距離。美國的兩米距離,在亞洲城市未免太奢侈,即以香港的1.5米距離為標準,如員工人數不變,寫字樓面積必須大增,租金負荷不了。現時一些辦公室設計顧問及大集團已提議,把僱員分成三批,一批在城中工作,一批在市郊,另一批在家工作。於是辦公室面積不用增加甚或可以因應上班員工減少而縮減,市郊的租金較便宜,可減輕總租金負擔,在家工作的人員更不須公司付租(按:在這層面,公司是剝削員工的居住空間)。美國花旗集團、Twitter、fb、Mastercard等等已陸續將在家工作常態化,便是一例。至於在公司工作,員工如何保持距離?有設計顧問提議,寫字樓內行路方向是單行道,只准順時鐘方向行走,避免員工迎頭碰口碰面。這當然又是以美國地方大,租金較便宜為假設的。香港寸金尺土,實在難以實行。有一點可以肯定,世界大城市以後不再追求CBD,現有CBD的寫字樓需求長遠向淡,在香港中環、曼哈頓華爾街或中城區、倫敦金融區上班,到了21世紀三十年代,將成為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