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湮沒林中的百年古橋 - Daniel-C

【野人周記】湮沒林中的百年古橋 - Daniel-C

【野人周記】
有一張兒時的黑白舊照,小學三、四年級的學校旅行吧,我正赤腳站在溪水中捉魚。當時年紀小,自然不知道,沿溪順流而下,便是新娘潭,然後還會匯合烏蛟騰、照鏡潭方面的溪水,在涌尾注入船灣淡水湖,卻清楚記得,溪邊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座烈士紀念碑。

早前在涌尾村遺址訪尋問路石,對水邊石碑上刻字「右边往龍尾大埔、左×往渡頭滘尾」中「渡頭」所指何處,仍沒確切答案。雖然曾討論涌尾往涌背渡頭的可能性,但根據鄭寶鴻著《新界街道百年》中對沙頭角第十約約界「界樁在涌尾達鹿頸之大路上」、「從此大路直往鹿頸埗頭一直過海至沙頭角海邊石柱止」的描述,推斷跟龍尾大埔反方向的渡頭,即古道北端的鹿頸埗頭,可能性比較大。其後得一位大埔原居民朋友證實,村中人以前會走古道到南涌(鹿頸隔鄰)轉船到東和墟「食大煙」,但涌背亦的確曾有行走淺水舢舨的渡頭,不過是往龍尾而非涌背,遺蹟在水底深處,大退時才有機會見到。右往龍尾左也往龍尾?其實並不矛盾:右沿陸路走,左面是往同一目的地的渡頭,朋友的太婆就是汀角村(龍尾隔鄰)人,對此航線應該相當熟悉。

以前從大埔汀角北上趕墟,無論是選擇往深圳墟還是沙頭角東和墟,在涌尾渡頭登岸後,還是要沿古道用雙腿繼續走。古道上常見之物,除了石磴和問路石,便是石橋了。此行除了沿古道訪尋問路石,亦考察橋碑,從碑上資料了解百年前的當地歷史,鹿頸方向走,第一座石橋,便是大家熟悉的「新娘潭橋」,橋碑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橋時所立,其上一項有趣資料:主要的修橋贊助人,是一位曾在此區任田土登記的英籍理民官,即後來成為總督的金文泰。

陳年黑白照 尋三擔籮橋

新娘潭橋是典型的石板樑橋,這類古橋不用半分水泥,只靠石塊堆叠而成,沿古道北上,起碼仍有兩座,規模較小,都在大家熟悉的烏蛟騰往上苗田路上,可惜其中一座石板雖仍在,卻被加設水泥墩墊高,古味全失。

下一個訪尋目標,在新娘潭上游,《野外香港歲時記》譯者彭玉文提及一座近乎湮沒的百年石橋,到了現場,才忽然記起,這是一座自己應該曾經踏足、卻想不起來的古橋。此橋位處三擔籮「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對下的溪谷中,紀念碑七十多年來其實已經三遷其址,從初建時的隱蔽溪谷,到目前大路旁。

從紀念碑旁小路下走溪谷樹林,在交纏枝葉間發現紀念碑舊址經已倒塌的欄杆,密林中穿插,幾經辛苦才到達溪邊,終於找到這座和新娘潭橋同期建築的古橋。這裏正是黑白照片中小學旅行時捉魚的地方,幾十年過去,面目全非,紀念碑已遷走,從前學校旅行野餐的開揚山坡和農地,已是密林蔽天,若非找到紀念碑遺蹟,根本不相信是同一地方。

利益行頭 歷史文物消失

新娘潭橋雖然是東北一眾古石橋中規模最大,也齊備同期古橋中橋墩分水尖結構,可惜維修不善,三份之一的橋面已換成鋼筋水泥結構,又加設了鐵欄,失卻古貌,不被評級為歷史建築。三擔籮的古橋仍然保存古雅原貌,不過也沒被評級,任由其湮沒林中,部份堆叠成橋墩的石塊已經崩落,始現倒塌危機,教人惋惜。

香港早有法例保護歷史文物及建築,如何審定其保存價值,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專家有他們的專業判斷,但是否被接納,會被評為甚麽級別,卻是由另一個由行政長官任命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來決定。

歷屆委員大多不是考古學家或歷史學家,而是政客、商人或其他領域的人士,可以想像,委員各自代表的業界利益、拆卸發展的價值,種種計算,加上政治考慮,如何讓一座座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逐一消失。

古橋橋板部份開始崩裂,對岸平地早成密林。

部份橋墩經已崩塌,亟待復修。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