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康復者 武肺地獄活過來

社會專題:康復者 武肺地獄活過來

武漢肺炎在香港爆發四個月,現時累積確診個案1,067宗,已造成4人死亡 ,至少14人康復後出現「復陽」情況須再入院隔離。雖然疫情至5月初轉趨穩定,但至月中,連續23天的零本地確診宣告斷纜,再度出現隱形患者播毒圈,更有專家指可能成為風土病。全球醫學專家目前對此病毒仍束手無策,由病人確診前的病徵,以至治療方式、用藥以及後遺症均沒有統一指引及說法,令全球陷入疫病恐慌。為進一步揭開武漢肺炎的「恐怖面紗」,本報近月追蹤約20名本地康復者,年齡由23歲至80歲,留院日數由4日至23日不等,由他們親述發病、入院治療的經過,以至康復後對後遺症的恐懼。
記者:林穎嵐 廖怡德 馮智敏 徐雲庭 金敏琍 麥超億 沈彥恒

發病:缺氧如活死人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各國在爆發初期均出現不少病徵輕微的患者,因難以辨析令隱形患者不絕。為了解武肺的發病軌迹,本報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作統計,發現全港逾千名患者確診前曾出現約19種病徵及零病徵,記者尋得多名病徵不同的康復者講述病發經過,有親歷失去味覺及嗅覺的患者形容「很可怕」,亦有患者指持續數日的缺氧感覺如同活死人,直言武肺病徵可以很輕微,但極為折騰。

本港的無病徵或病徵極輕微確診者於全球爆發後大幅增加,令該類個案成為全港第三大類別,共有211人,大部份為外國返港人士。年僅23歲的Annie為本港第473宗個案,她於3月22日從德國返港後,相隔4日確診。「喺返香港後有好少嘅喉嚨痛,但似熱氣,唔覺得係病」,她指自己向來多痰且經常有喉嚨不適,不為意已受感染。Annie入院後,醫生指其體內病毒含量極低,最後更不藥而癒,「醫生覺得我病徵咁輕微,不如靠免疫力打,冇咁多副作用」。她住院11日後已康復出院,其間沒有服用藥物,亦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接受約6次病毒檢測,呈兩次陰性後便出院。

年僅23歲的Annie由確診至康復也沒有明顯病徵。

Annie在3月底確診後留醫約11日,只有輕微不適。

失味覺嗅覺 靠抵抗力自癒

全港逾千名病人中,近半人出現發燒,約兩成多人士出現咳嗽症狀,大部份患者初期都以為患上感冒。現年70歲、來自玻利維亞旅行團群組的何女士,是本港第262號確診者,她2月曾到秘魯、亞馬遜河及玻利維亞旅遊,及後返回加拿大溫哥華轉機返港。「最初都冇問題,係坐最後一程機(回港)先開始咳,都唔知發生咩事」,何女士抵港後曾向當局呈報有咳嗽,但因未有發燒而獲放行回家,至3月中才到醫院作檢測並確診。她形容發病時的輕微咳嗽持續數周,至確診後症狀才加劇,出現肚瀉,留院約三星期後康復。

本港武漢肺炎病人大部份病徵與感冒相似,但自全球大爆發後,本港亦出現罕見的失去嗅覺和味覺病人。全港逾千名患者中有65人曾失去嗅覺,37人曾失去味覺或味覺減退。本港第618號確診者Sean來自愛爾蘭,在港擔任髮型師,於今年3月中發病,最初是頭痛,及後失去味覺及嗅覺。他指當時頭痛過後,翌日驚覺失去味覺及嗅覺,「很可怕,沒有味覺還好,但失去嗅覺則很可怕,一旦火燭、煤氣洩漏,你也聞不到」,形容當時其他人都覺得味道很好的東西,自己卻聞或吃不到任何味道。

Sean指自己確診入院後已沒有頭痛,但仍沒有味覺和嗅覺。他指醫生曾指現有藥物非百分百有效,經考慮下,他決定不接受藥物治療,至留院第10日,他的嗅覺終於回復,他直言嗅到味道那刻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終於回復正常」。

能夠在出院後完全復原的患者固然自覺「執返身彩」,但有康復者指出院後仍未回復味覺及嗅覺。在美國長大的韓國人Rachel,是本港第451號病人,她於3月中從紐約抵港後開始打噴嚏和咳嗽,及後失去味覺及嗅覺,感覺疲倦,呼吸困難像缺氧一樣,形容當時感覺是「either I die or not」。她於3月底留醫10日後出院,但仍未回復嗅覺和味覺,其主診醫生解釋,現時仍須作資料搜集以解決此問題,未知能否康復。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指,一般失去嗅覺及味覺的病人,會於接近康復的一至兩星期回復正常,「暫時未聽到呢個好長遠嘅後遺症,但如果你當日感染嚴重,長久(失味覺嗅覺)嘅機會就大啲,有冇咩特別藥針對呢個問題,事實上又真係冇。」

居港八個月的愛爾蘭人Sean形容失去味覺和嗅覺非常可怕。

病徵與病毒量不相符

不少零病徵或病徵輕微病人,其康復速度相對確診前病徵嚴重患者快,甚至有人可不藥而癒。馬仲儀認為,病徵與體內病毒含量雖然有關連,但不表示零病癥患者等同病毒量低,她指,以現時本港病例來看,只能確定檢測所得的病毒數量越多,病人的症狀越嚴重,而病毒量越多,傳染率亦較高。

至於零病徵病人是否可不服藥,靠免疫能力自行康復,馬仲儀表示不鼓勵此做法。「因為我哋都見到病人開頭選擇唔食藥,但突然間轉差就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不過現時院方仍容許病人自行選擇,她解釋:「例如好冇病徵又驗唔出(陰性)嗰啲(病人)會選擇唔食藥,亦例如某啲病人喺外國已經感染咗一段時間,到香港冇咩病徵,加上佢病毒量好少,咁就可選擇唔食藥。」但她指這類病人須密切觀察,「要睇鼻咽樣本係唔係keep住有病毒,亦都有啲病人係經過十日八日,連剩餘病毒都冇埋,咁就叫做康復出院。」

居港韓國人Rachel康復後仍未回復味覺和嗅覺,直言相當憂心。

治療:深喉檢測最難捱

武漢肺炎爆發多月,各地專家對其治療方式及用藥仍眾說紛紜,在未有專治的特效藥下,令武肺的治療過程變得相當神秘。本報發現本港患者大部份都曾接受為期14日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住院期間亦接受過各類檢測。本港第62號確診者歐陽先生,坦言普遍武肺病人治療過程相近,直言最難受是抽取樣本做檢測,「係刺激到直程想嘔,即咳出嚟,真係咳出嚟,個反應係好大、好快,完全控制唔到」。

今年58歲的歐陽先生因2月初曾到澳門工作,回港時曾與武肺確診者同坐一輛金巴,其後於2月中確診。他指當時曾發燒及發冷,兩度到私家醫院求診後仍久燒不退,最終到急症室求醫時確診,2月中入住隔離病房後,於3月4日康復出院。他形容入院17日每日生活相同,綜合多名受訪康復者所述,入院治療大致可分三部份,包括檢測如抽鼻滴、唾液、糞便、尿液及血液;觀察,包括照X光、量體溫及血壓等;藥物治療,如服藥及針液注射等。

大病一場後,歐陽先生重新鍛煉身體,經常做運動提升健康。

服抗病毒藥 日日現輕瀉

歐陽先生指,護士每日7時會推照X光的儀器為病人照肺片,亦會帶同其他醫療物品,為患者抽取一系列樣本化驗,包括抽取鼻滴及深喉唾液樣本,他形容是住院時最難受的一環。「(抽深喉唾液時)護士拎支約15cm長嘅棉花棒,要你張開口,喺我吊鐘位置刮,但一入到吊鐘位已經好大反應,佢攞到口水然後就放入個test tube。」護士會將成功抽取唾液的棉花棒放入test tube內,將唾液與試管內的藥水混和送往化驗。

歐陽先生解釋,如患者未能自行咳出痰液,便需要由護士人手抽取,他留院期間曾接受4次抽取深喉唾液,笑言難受程度高達7至8級,至於抽取鼻滴亦達6級難受。他指抽鼻滴過程如同插胃喉般「插啲嘢入鼻」,「都係用棉花棒,但佢支棒狀嘅嘢係(比抽唾液嗰支)軟啲,喺鼻腔慢慢插入去,入到(揩到鼻膜)轉埋彎,然後就拎返出來,有時係左右鼻(孔)都要」。而抽血同樣由護士抽取,每日抽取6至7支血液化驗;糞便及尿液則由病人自行留取。

綜合受訪患者所述,大部份人入院初期均須連續數日接受抽鼻滴及深喉唾液檢測,其後檢測的頻密度則視乎個別病人情況。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指,鼻滴及深喉檢測目的在於「勾個數字」,量度病人體內的病毒含量,「數字越高代表病毒量越少,30以上便為之低」,直至呈現兩次相隔24小時的陰性檢測結果,基本上即可出院。

據歐陽先生所講,他入院首4日持續發燒,身體情況最為惡劣。他指醫院規定體溫高於38度或以上須服退燒藥,他指自己留院第9日,體溫已回復至36度。歐陽先生憶述初期須服退燒藥時,亦須服用14天的抗病毒藥物,每日須服用5粒藥及注射一支抗生素,又指服用抗病毒藥物期間,每日都有5至6次肚瀉。

歐陽先生康復出院後,衞生防護中心亦有出信正式解除他的隔離令。

簽署做白老鼠 留數據做研究

有部份受訪患者表示,服用藥物前有醫生先解釋副作用,部份人更須先簽署同意書方能服藥。馬仲儀解釋,現時大部份公立醫院都有同樣「規矩」,「公院同兩間大學有唔同研究,會攞返啲數據嚟睇,(病人覺得)呢個研究可以join就要簽同意書;亦有部份公院,醫管局畀藥(病人)都會畀病人揀,要有同意書畀佢哋簽」。

「醫生話我血指數回復得比較慢,肺片都係比較花。」歐陽先生自言康復速度較慢,但最終仍在留醫17日後出院。「只要你冇病毒一樣可以出院,even你個肺係繼續花」。馬仲儀解釋,病人出院的條件由衞生署訂定,「例如你曾經喺鼻咽驗到病毒,要連續兩次鼻咽測試都冇病毒,而中間係相隔24小時,或者你曾經有肚屙,要將兩個大便樣本send去(檢驗),中間要隔24小時,冇病毒先可出院。」但她指,現時部份留院多時的病人,其大便及鼻咽尚有小量病毒,有可能改為檢測抗體代替前述的出院條件,「如果呢啲人冇病徵但個人冇精神,相信佢病毒都好少,就有可能以檢測抗體出院。」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指,武漢肺炎的後遺症仍有待觀察。

康復:肺組織硬化  氣喘疲累

隨着武漢肺炎疫情逐步放緩,世界各國陸續展開針對後遺症的研究,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由於本港病人普遍病情不算嚴重,千多宗確診個案中有約30人曾被送往深切治療部,重症比例較低,因此其他地區病人出現的後遺症,不能與本地病人同日而語。本報從受訪的康復者發現,至少有8人在接受治療或出院後出現不適,包括呼吸困難或氣喘、肝功能異常、疲累、出紅疹、嘔吐和食慾不振等。

大量出疹 口渴又想嘔

在記者追蹤的康復者個案中,接受治療後感到異常疲累的患者佔較多。現年67歲的廖太屬康美樓及北角明星酒家群組,她與其37歲兒子曾與康美樓A307室群組兩名確診者聚餐,隨後一同確診。廖太憶述醫生指其病情輕微,留院10日已康復出院。她指住院時精神狀態頗佳,惟出院後感覺體力大不如前,「做唔到家務,做少少已經好累」。另一名患者Annie,年僅23歲,她於3月底從德國返港後確診,住院11日後康復出院,其間沒有服用藥物,但出院後仍感異常疲倦。她自言過往身體健康,但病癒後便「成日好眼瞓」,「好似食完午餐就會好累,要瞓一個鐘,跟住再活動多兩至三個鐘,又想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除了疲倦之外,有受訪者亦表示服藥後出現皮膚敏感。記者在採訪康美樓及北角明星酒家群組期間,前述的67歲確診者廖太提及,與她一同確診的37歲兒子曾於留醫期間出紅疹,「佢兩隻手前臂出晒紅色一粒粒嘅嘢,都唔知係咩嚟!」她指當時其子的武肺症狀輕微,住院期間有服抗病毒藥物,其後雙手前臂出現大量紅疹,醫生即時開方抗敏藥給他,但至出院後紅疹仍未減退。

服用抗病毒藥物後會出現各種不適,有患者指醫生早已解釋,但直言:「知同真係經歷完全係兩回事。」較早期確診的「一粥麵」38歲女收銀員,她指留院期間曾服用抗病毒藥物,形容頭7天感覺痛苦,「食唔到嘢、猛咁嘔、頭暈,連飲水都嘔……成個人瘟瘟沌沌,好缺水」,直至醫生開方止嘔藥後才稍為緩和並康復出院。

58歲菲籍男樂手(左)住院期間發現肝功能有異常,出院後仍須服藥。

肺部結疤 康復需至少四星期

短暫的副作用已令不少康復者感到「難頂」,但談到最憂心的,則是有專家認為可能出現的「肺部纖維化」後遺症,即肺部遭病毒入侵受傷,康復後出現結疤情況,令肺部細胞組織硬化,阻礙換氣功能。67歲的屯門家庭飯敍群組男患者,留醫14日後康復出院,其間情況穩定,惟出院後一度有氣喘問題,他指回家後一直感覺「吸極都唔夠氧氣」,至一個月後才回復正常。另一名出院後感到氣喘的病人,是一名58歲男患者,他形容出院後「跑幾十米已覺呼吸困難」,但後來勤做運動後已再沒氣喘。許樹昌解釋,氣促或氣喘現時一般視為武肺症狀,患者出院後仍可能出現,「任何肺炎都有康復期,要四至五星期先復原,因為你個肺發過炎,身體嘅白血球要幾個禮拜先掃到發過炎嘅地方,唔會即刻百分百正常」。

另一種最令康復者憂心的後遺症是較常見的肝功能受損。來自酒吧群組的58歲菲籍男樂手,於4月初確診後,住院三周便康復出院,其間驗血報告證實肝功能有異常。他強調其肝臟向來健康,懷疑是藥物引致,但他至今未有感到肝臟不適或皮膚變黃,醫生亦未能解釋成因,只開方了兩個月的藥物作治療。另一名同為58歲的男康復者,留院接受治療其間亦發現肝酵素上升,他指,醫生解釋是抗病毒藥物導致,惟未有開方藥物壓抑,只安排他於6月覆診再監察情況。

於明星酒家與家人聚餐時染疫的廖太,指出院後感到異常疲倦。

專家:須密切觀察後遺症

全球醫學界仍未有專治武漢肺炎的藥物,各國均各師其法進行治療。現時本港一般使用三款抗病毒藥物組合,另外會提供紓緩治療,即按病人症狀開方藥物。對於現時有康復者出院後出現各類不適,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現階段判斷後遺症仍言之尚早,要觀察至少一至兩年;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則強調,武漢肺炎病毒可存活於肺部、肝臟及腎臟等器官,對於患者接受治療後出現的症狀會否演變成後遺症,認為須密切觀察,不能掉以輕心。

許樹昌表示,現時香港主要使用三種抗病毒藥物,包括利托那韋(Kaletra)、利巴韋林(Ribavirin)及干擾素β(Interferon-beta)。他指該三種藥物均可能出現短暫副作用,利托那韋服後特別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可致腹瀉、食慾不振甚至嘔吐;干擾素β會引發流感症狀,「通常會發燒、肌肉痛,一兩日就冇」;利巴韋林則可能令人體出現溶血,「會搞到貧血,都係短暫,因為(香港)用嘅係低劑量400mg,每日兩次」,而出紅疹等敏感症狀則三款藥都可能引致。至於肝功能異常及肝酵素上升,他指可能來自利巴韋林或利托那韋,但最明顯會影響肝臟的抗病毒藥物,則是本港未通用的瑞德西韋。許指,現時瑪嘉烈及威爾斯有30多名病人正接受研究測試,仍需觀察治療效果。

許樹昌

病毒損肝臟 憂帶來長遠影響

馬仲儀指,本港有不少病人服用抗病毒藥後出現副作用,「例如肚痛、肚屙,不過係輕微嘅。」她指有病人感頭暈不適,亦有肚屙及作嘔作悶,有小部份病人服藥期間肝酵素不穩。馬解釋,由於武漢肺炎病毒可存活於肝臟,可能損害肝功能,但同時,藥物副作用亦可能引起肝酵素及腎功能轉變,難以辨析是否後遺症,是現時醫學界較憂心的問題。

「有啲病人之後都會有肝炎症狀,即係好輕微嘅肝酵素唔正常,呢啲都(可能)係比較大問題嘅後遺症。」她強調,病人患病時越嚴重越可能有後遺症,若病人留院時曾嚴重至需送往深切治療部,更可能導致腎功能受損。至於肺部纖維化問題,她認為要視乎病人病情、年紀及有否長期病患等因素,「比較嚴重嘅,有可能好似沙士咁,有啲人肺部會纖維化,肺功能會減弱。」許樹昌則認為,現階段去判斷後遺症仍言之尚早,「當年(沙士)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要入深切治療部插喉,最後兩成人有事,今次我相信跟佢哋一個長時間,例如一至兩年,相信好少人有長期後遺症」。

各地專家均認為研究武漢肺炎後遺症需時,但部份康復者仍擔心病毒可能造成身體永久性損害,同時憂心「復陽」問題。

瑞德西韋屬本港未通用之藥物,本港兩間醫院有30多病人正測試。

復陽病徵微 屬「死病毒」

截至5月中,本港至少有14名康復者有「復陽」情況,包括「邊爐家族」的91歲婆婆,及銅鑼灣CEO唱K群組一名48歲男患者。但許認為現時「復陽」個案常見,包括早前韓國公佈的160多宗,認為香港的復陽情況比例低,籲本地康復者毋須過份恐慌。他解釋,病人發病後第10日均會抽取樣本進行「種病毒」測試,「我哋發現抽取嘅病毒全部都種唔到病毒出嚟。」

許指,種病毒結果代表病毒在體內10日後已死亡,沒有陽性基因,即是「死病毒」,傳染率低,「暫時所有(本港)復陽(病)人,佢接觸過嘅所有人都冇受感染。」他指,該14名復陽病人沒有呼吸道病徵,肺部亦未見「花」,所以入院期間均毋須服藥。至於康復者跟進服務,許樹昌表示不建議患者在出院後短期內再接受檢測,除非出現呼吸道症狀,否則最好待覆診時由醫生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