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你係唔係醫生嚟㗎?!」 - 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你係唔係醫生嚟㗎?!」 - 鄭志文

「你係唔係醫生嚟㗎?!」又遇到人對我說這句話。幸好不是在診所,也不是病人說,所以相信和醫術無關。

不少人心目中有醫生的既定形象,當中各有不同。有人認為醫生外觀是薯嘜老土。有人錯覺醫生是高大有型,更多人只記得大熱天時醫生會全套老西到私家醫院巡房。

比較一致的,是認為醫生都有醫學知識,而且會身體力行,健康生活。所以,當大家見到我打羽毛球後不停喝汽水、吃飯時專挑肥肉和雞皮吃、出席品酒宴、對健康食品並不熱衷等,就會懷疑我的醫生身份,或者其實是投訴我的行為。另一重點,是我很少主動就別人生活細節給意見。

家庭醫學其中一個重要課題,是怎樣將知識化為行動,並持久執行。不少預防疾病方法其實並不複雜,例如每星期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減少心臟病。但又有幾多人可以做到?至少,我是大部份時間不達標。這就是所謂知易行難。

除了要勉勵自己努力加油,將醫學知識付諸實行外,還要提醒自己,別將職業過份介入生活,特別是別人的生活。最常見例子,參加旅行團,總有團員以自己的專業或專長,和大家分享知識。這是旅行團的好處之一。不過,假如是過份熱心,就顯得掃興。喝個冷飲,有醫生說冰塊不清潔;吃生蠔,有創傷弧菌;浸溫泉,小心血壓高心臟病發。別忘記,還有其他專業。電腦專家說酒店的wifi不安全;汽車達人指旅遊巴型號落後;靈界代言人警告大家入廟的一切禁忌。這樣子的話,可真是沒完沒了。

當然,有嚴重情況,例如看到食店情況非常不濟,後果非同小可,甚至大家可能有性命危險,就必須挺身而出。但過度聚焦某一範疇的細節,並不理想。

認識一對夫婦,兩位都是律師。他們有協議,吵架時,不準使用盤問技巧,別將法庭搬回家。雖然我相信原因是沒有法官維持秩序,但他們的解釋是正常人需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滔滔雄辯,針鋒相對。

「你係唔係醫生嚟㗎?!」再遇上提問,我惟有答,我是醫生,只是不太守規矩,但那也是家庭醫學描述的常態。而且,我並不多嘴。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