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商業化 俄踏首步

太空商業化 俄踏首步

SpaceX載人項目標誌着航天活動邁向商業化,不過打開這個新時代的,並非資本主義大國的美國,卻是走出冷戰時代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 航天業自食其力

太空商業服務商Nanoracks行政總裁曼伯(Jeffrey Manber)指出:「踏出太空商業化第一步的是俄羅斯人。當時蘇聯分崩離析,遂決定所有世界級的市場——不管是俄羅斯航空(Aeroflot)、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Boishoi Ballet),還是航天業,都要自食其力。」

曼伯在1980年代曾在列根政府商務部工作,有份籌劃成立推動太空經濟活動的「太空商業處」,並且協助促成俄羅斯航天局與一間美國公司達成首份商業合作協議。

1991年冷戰結束,翌年他開始與俄羅斯太空企業Energia合作,他指當時俄羅斯航天業界,研製出造價合理而經久耐用的火箭,商業航天市場越見蓬勃。後來,俄羅斯和平號(Mir)太空站亦寫下多個商業化紀錄,無獨有偶曼伯亦參與其中。

和平號在1999年送走最後一位太空人,之後一度由荷蘭航天企業MirCorp負責運作管理,當時擔任MirCorp行政總裁的正是曼伯,因而見證了和平號首次接納私人出資的貨物補給、首次接待私人出資升空的太空人;和平號本來更準備好接待首個太空遊客,惟該名遊客本身捲入刑事案令合約告吹。

2000年底,俄羅斯航天局宣佈無力維修老化的和平號,終在2001年3月讓它脫軌及墜落。
福布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