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前十年 仍視選舉為洪水猛獸蔣斥民運「共匪美帝策動」

解嚴前十年 仍視選舉為洪水猛獸
蔣斥民運「共匪美帝策動」

今日續刊台灣資深傳媒人黃清龍對蔣經國日記的解讀。蔣經國在病逝前一年的1987年初正式宣佈「解嚴」和開放黨禁,開啟台灣民主化,但其實在十年前他仍質疑民主政治,曾質疑當年開放直選的地方選舉只是「不能不辦」。在1977年爆發因為選舉舞弊觸發的中壢事件後,黨外(國民黨以外)人士發動的民主運動風起雲湧,蔣經國卻曾斥他們為「反動派」,認為其受到「共匪和美帝的策動支持」,甚至還在日記稱在台美斷交和黨外挑戰的夾擊下,一度只能靠安眠藥入眠。1978年底高雄發生舉世震驚的美麗島事件,蔣把由黨外人士發起的爭取民主示威定性為「暴動」,事後稱要把肇事者一網打盡、斬草除根,「為黨國利益不得不下此決心。」由於版面所限,刊出的版本為黃清龍原文的節錄。

翻查蔣經國日記可以發現,早在美麗島事件的前一年,台灣內外情勢都已十分緊繃。1978年12月10日日記記載:「競選活動已經開始,反動派來勢洶洶,處此時境千萬不可衝動,必須作原則性之容忍。此並非向敵人示弱,而是有所待也,有所獲也。大陸匪區內鬥日益擴大,本應集中精力應付此一大變局,惜內部又多事,苦哉!」又記:「共匪和美帝分別策動支持國內的流氓反動份子。」

資深媒體人黃清龍遠赴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詳細查閱蔣經國日記,並撰寫解讀。 台灣蘋果新聞網

從這幾則日記可以看出:一、他以反動派看待黨外,並稱受到「共匪」和「美帝」的策動支持,反映當時三合一敵人論調,仍是一黨獨裁的思維。二、如何處理黨外運動讓他陷入兩難,一方面情勢似已到了非採強壓手段不可,但外有美國施壓,輕不得也重不得。三、中共因素發生微妙影響,日記提到「匪區之政治發展情況,反而加深了對我處理內部問題之不利。」這是指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一事。翌年9月23日,蔣又記:「國賊企圖作亂鬼計百出,他們之所以敢如此大膽,乃是因為有美國政府作後盾也。」蔣又提到「輕不得也重不得」,反映他面對黨外挑戰的兩難處境,只能靠安眠藥入眠。

美麗島事件的主要被告,1980年3月在軍事法庭受審。 互聯網

將美麗島事件定性為暴動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在高雄進行遊行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12月18日到22日,蔣日記針對高雄事件記載:「反動派所謂美麗島暴徒在高雄暴動,企圖火燒高雄,當時情況非常嚴重。情勢平靜後,我即下令將全部禍首拘捕,暫作處理。一網打盡之後,再做斬草除根之事,為黨國利益不得不下此決心。」

12月27日他主持軍事會談,檢討高雄事件發生之經過。12月30日記:「近月來內憂外患交迫,而且內政甚於外者,在政治方面,我總是想以理與德而感化之,根本不記仇懷恨以待人,但是結果無不失敗。人性為何如此不如人意也!」這是蔣的感慨,也是一個獨裁者面臨民主挑戰下的徬徨迷惑。簡單說,事發當時蔣經國的思維仍停留在敵我鬥爭層面,以反動的中共同路人而非民主運動者來看待黨外人士,這對於評價他在1980年代後期的諸多重要決策,仍提供重要參考。

1977年11月19日的中壢事件,桃園市民掀翻警車。蔣經國在日記中反覆檢討國民黨的挫敗,夜不成眠。 張富忠攝、邱萬興提供

倘非美介入 不會放陳菊

而在蔣經國日記對黨外人士的批評,其中,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的名字出現最為頻繁。警備總部在1978年6月中旬搜索陳菊的住處,一周後在彰化天主教堂將她逮捕。根據當時的紀錄,警總是因接獲密告,陳菊在自宅中排印《選舉萬歲》,同時收藏有雷震的反政府文件。陳菊被逮捕後數日,美國大使館向台灣政府查詢案情,7月6日陳菊被釋放。對照日記的記載,很明顯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陳菊不可能被釋放。

《美麗島》雜誌創刊引發中泰賓館事件,蔣經國在日記中認為這些行動是「共匪借刀殺人之計」。 陳博文
提供、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藏

1980年3月,蔣經國到金門視查守備部隊。 台灣國史館提供

在蔣經國日記中出現多次的陳菊,多年後先後出任高雄市長和總統府秘書長。 羅琦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