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批鬥】
【本報訊】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題在教育局粗暴干預下被取消,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昨於立法會會議上披露,該試題有多達57.1%考生回答「弊多於利」,38%答「利多於弊」,只提及利處的考生僅17%。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引用數據認為試題有誤導。不過,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大部份考生回答「弊多於利」,顯示考生沒有「被誤導」;北區區議員蔣旻正直斥當局詭辯,指能力較低的考生照抄資料很常見,不代表該17%考生受誤導。
記者:鄧力行 曾偉龍
蘇國生昨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透露,據評核發展部初步檢閱相關的試卷,發現考生就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題目時,57.1%回答「弊多於利」,38%答「利多於弊」,4.9%沒有立場,78%考生回答時提及弊處,僅17%只回答利處。蘇稱,出題原意是希望考生回答此段期間日本侵華造成的大量傷亡,但部份考生未能看出原意,負責出題的委員會亦認為回應「利多於弊」的比例與預期不同,令考評局委員會更相信問題有誤導性,但他並無交代委員會預期的比例為何。
蔣旻正:用科學包裝政治可恥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會上亦引用數據,斷言逾30%考生被誤導,「我覺得好大問題」,會後更指「竟然有接近四成學生話『利多於弊』,撫心自問條題目係咪有誤導性?資料係咪唔齊備?」
身兼考評局委員會委員的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亦重申該題目有缺陷,必須取消。
葉建源認為,由大部份考生回答「弊多於利」可見,考生並無「被引導」,試題沒有責任保證所有考生答對,否則便不能區分考生能力高低。葉認為考評局應先批改部份試卷,了解情況,才中肯評論。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亦認為,數據正好反映題目可甄別學生水平,「(考生)對日本侵華有認識,判辨到引文嘅問題喺邊度,咁佢咪攞到高分囉」,形容是「出得好好嘅問題」。
對於有17%考生只提及利處,曾跪求蘇國生「唔好跪」的中文科導師兼北區區議員蔣旻正表示,每年考試均有能力較低的考生照抄題目資料,不代表該17%考生受誤導,「政府明顯係用科學數字包裝政治,好可恥」。他又指,歷史科出題不應有預設立場,對於考評局指考生回答不符出題原意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