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步】《熱帶雨》反思偽善教育

【光影漫步】
《熱帶雨》反思偽善教育

期待已久,終於看了《熱帶雨》。這是一部超級電影迷才會喜歡的影片,一般觀眾恐怕不容易接受。影片題材偏鋒,劇中人物身陷於不同的困局之中,出路難尋。全片調子沉鬱,令觀眾有窒息之感。

《熱帶雨》是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第二套電影,他的前作《爸媽不在家》一鳴驚人,獲台灣金馬獎2013年最佳新導演殊榮。睽違六年,陳哲藝完成了《熱帶雨》,楊雁雁更憑此片奪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其演技老練精湛,得獎實至名歸。不過《熱帶雨》在新加坡及台灣上映,票房卻是慘敗。至於評論,兩極化之餘,更有不少觀眾把影片說成為「師生戀」電影,十分奇怪!片中,老師根本沒有戀上學生,只是學生單戀老師,苦纏着她不放而已。

《熱帶雨》的師生關係是「麥高芬」(MacGuffin)。導演借一個異鄉人的故事(馬來西亞籍,嫁去新加坡多年無所出,人工受孕失敗,沒有朋友,空虛之餘寄情教學而衍生的一段師生感情),控訴新加坡社會冷酷無情、教育失敗……。新加坡對中文不重視,學生認為中文課不重要,校方也是如此看法。男主角補課,誘因是「功利主義」作祟,因其父母說將來長大後去內地做生意,懂中文有「着數」。

片中學校情況,老師之間沒有任何溝通及交流。開會是PowerPoint顯示各科成績的檧計數字,去人性化之餘,不提對學生的啟發、鼓勵及扶持。女主角因事告假,代課的數學老師明言中文冇用,言詞間毫不掩飾對同僚及中文科看不在眼裏。女主角送學生回家遇見另一女教員,女教員打招呼是因好奇八卦,而非善意的社交對話。校長「處理問題」之方法(學生打架、偷拍老師……),是「消滅問題」:删除照片、沒收手機及建議老師自動辭職,而非「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熱帶雨》呈現的新加坡,是冰封冷酷世界,人際間充滿冷嘲熱諷。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片中公公死後,親友馬上翻臉,急不及待在喪禮上討論賣房子分錢。女主角到律師樓搞離婚手續,丈夫關心的是如何「一刀切」,將來不負任何責任。

《熱帶雨》沉重,但精采。導演厲害,以鏡頭代替手術刀,為時代把脈,徹底批判新加坡社會之偽善,教育的失敗。

此片的結局,有點兒類似陳可辛作品《親愛的》。那一線曙光,非常意外,且令女主角茫然,哭笑不得。

電影是一面鏡子,它反照紅塵俗世。新加坡中文教育一鍋粥,煲焦了但還可以下肚。今天香港教育制度,卻是洗腦放毒,食咗會死!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熱帶雨》徹底批判新加坡社會之偽善,教育的失敗,但香港教育制度,卻是洗腦放毒。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