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曾倡先評卷再定殺題 官員否決

考評局曾倡先評卷再定殺題 官員否決

【本報訊】文憑試取消歷史科試題塵埃落定。本報獲悉,考評局內部曾向考評局委員會提出折衷方案,先就歷史科有關「日本侵華」的試題評卷,以專業角度分析考生表現,然後才決定題目存廢,但最終遭到由教育局官員、政府委任人士主導的考評局委員會否決。

答題比例非證誤導依據

有熟悉考評局運作的人士向本報分析,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以回答「利多於弊」或「弊多於利」考生的比例,作為整體考生有否被誤導的依據,說法並不公平,「大家都知道一定要改咗卷先可以計算題目的區分度(discrimination power),知道條題目有冇誤導、可唔可以區分學生能力;簡單嚟講,就係如果答『利多於弊』嗰38%考生喺全份卷都低分,而答『弊多於利』嘅全份卷都高分,更加證明佢係一條好題目。」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考評局委員會「殺題」決定及後續方案均沒有保障考生最大利益。考評局現時提出兩個善後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參考同一題的其他分題表現,以推斷考生在被取消分題得分,此做法罔顧了分題本身有深淺之分,是次取消的分題是考核學生對史料的掌握及分析力,理應屬高階思維,非其他分題可比。

至於第二個方案,則是參考卷一內其他三題考核相同能力、深淺度類同的分題,亦即1(c)、3(c)、4(c)題表現,但此方案假設考生對四條題目所涉及的史料均有相同的掌握,故應付同類問題時表現相同,「如果考生沒有熟讀其餘三題的史料,就算有分析力及表達力,亦未必能表現應有能力下取得高分。」

該人士指兩個方案都有缺陷,對考生均有欠公平,惟考評局高層已鐵定「殺題」,無計可施之下才要兩者並用,再以較高分者作準。

■記者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