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季來臨,政府以蚊油防控蚊患,但港大研究發現蚊油對海洋生物有毒,影響生長甚至導致死亡。研究又發現本港沿海海水普遍檢測到高水平蚊油,相信蚊油隨降雨和地表流入沿海,六成採集點的海水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會產生中至高生態風險。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探索其他防蚊方法,減少影響海洋環境。
六成採集點風險高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團隊,2016至2017年在本港沿海水域15採集點收集海水樣本,分析蚊油成份和水平,並以五種海洋代表性物種測試蚊油毒性,包括兩種微藻、兩種小型甲殼類動物和青鱂魚;這是全球首個對蚊油毒性和生態風險的綜合評估,研究結果最近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根據食環署數據,2016年香港蚊油消耗量高達131,461升。研究發現政府使用的蚊油,成份類似石油,為脂肪烴混合物。石油可令海洋生物窒息和中毒,甚至死亡。測試發現蚊油抑制兩種微藻生長,更令小型甲殼類動物及青鱂魚死亡,其中微藻對蚊油最敏感,低濃度也會抑制其生長。結果顯示蚊油對海洋生物具毒性,會影響生長甚至導致死亡。
研究又發現本港沿海海水中普遍檢測到高水平的蚊油,九個採集點(即六成)海水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產生中至高生態風險;吐露港五個站點更有四個蚊油水平超過安全值,潛在生態風險不容忽視。在蚊油風險為中至高的沿海環境中,海洋藻類生長或受抑制,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海洋生物的幼蟲或幼體或遭受亞致死的毒性效應,影響其生長、繁殖和生存。
梁美儀指,政府要改善蚊油使用,確保沿海水域的蚊油在低水平,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建議政府探索其他控制蚊幼蟲方法,如使用生物殺蟲劑,包括殺滅蚊幼蟲的細菌等方式,以更具可持續性和環保的殺生劑取代蚊油。
■記者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