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打球的是人,不是「角色」 - 喬靖夫

MONDAY:打球的是人,不是「角色」 - 喬靖夫

《最後之舞》(The Last Dance)紀錄片播完已經一個星期,不過相關的報道爭議還是沒有間斷,很多當事人跳出來斥責片集內容不夠真實,紛紛講出自己的回憶版本;也有一些在當中出現過的旁支人物,小至一位保鑣或者一個球迷,他們的故事也紛紛被挖掘出來,拼湊出一幅更細緻豐富的時代圖畫。由此可見,《最》在籃球世界實在就像投下一顆炸彈,炸開了不少人的眼界。

我在本欄不止一次強調,想當一個更深入的球迷,不能只看消息報道和數據,一定要看書。很多人看球賽消息、交易新聞和統計分析久了,只用一種像fantasy basketball或者電玩遊戲般的角度去看球隊與球員,隊員只不過是資產或者遊戲裏隨時可以置換的「角色」;但現實的球員是人,有人性一面,有各自不同性格、特質和限制。只有看人物和球隊傳記,才能夠進入到這個「人」的層面,更充分理解籃球場內外發生的事。

正如《最》裏卡爾(Steve Kerr)引述隊友洛文對他說過:籃球的秘訣很簡單,就是五個人無縫的契合。在Bill Simmons所寫的《The Book of Basketball》裏,也引述了洛文(Dennis Rodman)隊友湯馬士(Isiah Thomas)一句很近似的話,可見就是活塞「壞孩子」奪冠的信念。正因籃球是如此人性,如此「有機」,它背後「人的故事」,就藏着強隊之間勝負的分野。

不過我也明白,閱讀書籍已經不是今代人習慣,那麼看長篇紀錄片也是一個不錯的形式。聞說因為《最》的成功,其他球星紀錄片系列將陸續有來,我實在十分期待。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