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瓠匏瓢巹壺盧 - 坪原猴

【越陌度阡】瓠匏瓢巹壺盧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今天的題目有點奇怪,像打啞謎,但如果對中文有研究的朋友,應該猜到是談葫蘆瓜了。

葫蘆瓜又稱扁蒲,台灣及福建多叫蒲仔,但是全都是近代的稱謂。她在中國文獻出現的歷史已不可考,甲骨鐘鼎都找到其蹤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古時葫蘆瓜依其形狀而分稱為「瓠」(粵音胡)與「匏」(粵音刨),北宋研究詩經的《埤雅》指出:「長而瘦上的曰瓠,短頭大腹曰匏」,前者的發音轉成日後的「壺盧」及「葫蘆」,後者則轉化成福建人的蒲仔。

用途廣泛 入廚婚宴見蹤影

古代的葫蘆除了食用,更是製作日常器具的重要原料,味甘肉嫩的品種拿來吃,而味苦皮厚,乾老後夠堅硬的品種即用於加工成器皿,「瓢、巹、壺、盧」就是以葫蘆製成的物品。

把乾硬的葫蘆下半一側切去以盛水,以上半為握手便成為水勺,是謂「瓢」(粵音嫖);而把葫蘆從中央縱切成兩半的容器是為「巹」(粵音謹),即是婚禮上「合巹交杯」的巹,巹這一種器物在《禮記》已有提到,夫妻新婚把分開的巹重新結合,寓意圓滿,到了現代的婚禮上依然有此習俗,但卻不會真的拿出實物「合巹」了。如果只在葫蘆頂端開一小孔,那就是盛酒盛水的「壺」了,只需再弄一個塞便可以存放酒漿,也不怕被泥塵蟲子沾污,而且在葫蘆中間凹下「揸腰」的地方繫上繩索,更方便攜帶出門。最後的「盧」,原來是飯器,將其打橫剖開只留下一半用來盛飯之用。

葫蘆瓜、蒲瓜經過漫長的歲月依然存在於現代人的飲食之中,《本草綱目》稱其性味「甘、平、滑」,利水消熱,但又不像冬瓜苦瓜寒涼,是夏天消暑的好選擇,但在香港較少人認識蒲瓜,都是福建人外省人買的居多。

降魔伏妖 九月收服屎忽鬼

台灣人就很愛蒲瓜,他們培育了不同的品種,中北部以春天栽培為主,五六月便是盛產期,南部就在秋天種植,那樣就冬天也能吃蒲瓜了,可以想像台灣人有多愛蒲瓜。以前揀選蒲瓜會以皮薄、柄長、毛細的為優,但近年有一種「花匏」,外表呈現深綠色的虎紋,表皮較硬但肉質仍然細嫩,厚硬一點的表皮正好用來抵禦瓜實蠅侵害,最合有機農夫栽種。另有一種長身的蒲瓜,形體勻稱,可以用來刨出細細的「瓜麵條」,用來煮蛤蜊湯,完全沒有澱粉質,是瘦身人士不二之選。

葫蘆也象徵吉祥,是風水常用的飾物,甚至是傳說中的仙人用以收妖的法寶,葫蘆味甘甜,又能中空容物,兼具「食」及「用」的功能,很符合道家中「沖虛包容」的哲學思想,而其形態的變化多端,不一而足,但又萬變不離其宗,能容物的就是好葫蘆。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在〈逍遙遊〉中也以葫蘆作寓,有用無用存乎一心,為政者不但要靈活處理民眾的訴求,也要心胸寬厚,腹能容物容人,如果把民眾都當作刁民暴徒來鞭撻,民眾又那能心服,政治又那能清平呢?似乎還是靠大家合力團結打造一個大葫蘆,在九月份的選舉用來收服政壇上的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吧。

台灣的花匏,虎紋蒲瓜。

平頂棚栽植的蒲瓜。

幼小的蒲瓜。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