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甘硬餵電子奶嘴 「停課留白激活幼兒創意」

教師不甘硬餵電子奶嘴 
「停課留白激活幼兒創意」

幼稚園停課長達半年,為遏止退學潮,私立幼稚園紛紛推出各式電子教學。一場世紀疫症改變全球教育模式,將電子教學推至高峯。然而,學前教學着重五官觸感刺激認知發展,不同幼兒教育系統均主張零至六歲應避免甚至停用電子屏幕,本港幼稚園卻背道而馳。多名幼師向本報訴說逼推電子教學、間接助長幼兒沉迷電子奶嘴的無奈。
記者:羅惠儀

幼兒教育系統多主張零至六歲幼童應避免甚至停用電子屏幕。資料圖片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兩歲幼兒每天不應花逾一小時觀看電子屏幕。記者綜觀幼稚園普遍提供的電子教材數量,兩歲幼兒班(N班)至高班(K3)主題教學短片最長由5至15分鐘不等;實時教學則長約10至30分鐘,每星期兩至三次。有私幼甚至每天給N班學生十條不同類型的教學短片,每條長達10分鐘,還未包括電子書和直播課堂,兩歲幼童每天須花逾個半小時才看完,遠超世衞建議。

拍片加特效引學生睇

男教師A(化名)任教非牟利幼稚園,屬較遲那批開始電子教學:原本只製作親子遊戲、勞作類短片,隨着政府押後復課,家長要求不要只拍「娛樂片」,想有更多教學內容,校方遂調適教案拍片,當中有指導家長在家怎「授課」,每天提供兩條5至15分鐘短片:「查看短片觀看紀錄,教寫字片最多人看。相反教知識概念則較少人看……對家長來說,或者應該先學識寫字,其他不太重要。」

他迫於無奈令幼兒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教局指引不清晰,學校、家長都不知道怎樣做,始終家長都怕跟不上進度,亦反映過不想復課後太趕,倒不如趁現在完成。」家長要求直播課堂,由老師提點子女在家注意規矩:「開始時,小朋友覺得有趣都會沉迷,可以突然在網上見到老師。平時也不能太長時間上網,現在卻可以,都覺得對健康有影響……他們漸漸開始覺悶,某段早上時間做直播,小朋友開始不起床觀看」,老師得轉變手法,在短片加入特效:「增加創新內容,令教學內容偏重吸引學生看片。」

男教師A指幼兒專注力有限,教學短片要加特效吸引學生觀看。夏家朗攝

教師M嘆道:「我教書是對人,現在卻對着手機,小朋友又難跟,我覺得學習成效低。」

教師擬當保母支援家長

教師M(化名)入行五年,現在一所主張芬蘭式教育的私立幼稚園任教。惟復課無期,還未體現芬蘭教育慢活精神,就要推出電子教學:「學校都想要多些STEM,覺得現在社會很難避免科技,因此不抗拒,香港社會很難不碰電子(科技)。某些幼兒教育主張像華德福,小朋友是完全不可碰電子產品。」

業界不住提供電子教材,M擔心會令幼兒對電子奶嘴上癮:「的確有些地方背道而馳……始終有些家長選擇支持學校,繼續付學費,我也覺得並不便宜……可以給家長甚麼?惟有電子教學。」

M所屬的幼稚園甚至向幼兒提供網絡平台做電子功課,「我的學校每星期一至兩次fb Live,每位老師都要Zoom,基本上每天也有,因為混齡上堂,小朋友會自行揀喜歡的堂」。直播內容以科學、烹飪活動為主,學生在家跟着老師的步驟完成。但她發現越來越少學生參與,有學生不消兩三分鐘便離座:「開始時,因為太久沒上課見面,較多人參與,現已沒有新鮮感吧!由廿多人跌至兩三個。」她與同事親筆寫信給學生,亦計劃當保母:「打算與兩三個老師做家訪……開始有家長對我們說需要支援,好像不夠人手照顧孩子……我們看看是否可以當保母。」

M續指同業普遍一早訂下半年緊密課程內容,甚至每天寫教案:「以每月一主題來說,例如『交通』,中英文要學的詞彙各十多個,句式亦各有三種。數學要學加減數,往後要學文字題的加減數,即看畢題目懂得列出加減數式。這都是下學期需要學習的知識。」她擔憂高班學生少了半年學術知識基礎,較難銜接小一,自理能力亦未必符合初小標準,「所以,越來越多家長找私人上門補習……(記者:你會否轉做私補?)再看看吧!」

從學前教育角度,她反而覺得停課應讓幼兒留白:「那個空白位,才令幼兒有更多創意發揮自己,啟發他們有新的思維——自己在家玩,都是Learning through play(遊戲中學習),學到的未必是學校課程,而是創意。其實這階段都是家長與子女學習自主教育。」她曾在傳統幼稚園任教,指不少家長總是將教育責任交給學校,反而停課是契機,令家長嘗試主導管教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