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學前教育生態,電子教學能否有效輔助家長與幼兒自學,仍然莫衷一是。面對業界一頭栽進電子教學的趨勢,校長陳鳳儀毋忘幼兒教育初衷,力拒電子媒體教學:「經過今次疫情,我覺得業界可以反思,怎樣令家長明白六歲前的兒童是怎樣學習……身為現代人,難以避免使用電子工具,但這確不是兒童唯一的學習媒介。」
香港青年協會青樂幼稚園(油麻地)主張幼兒探究模式,感官不應受電子媒體過份刺激,盡力支援家長延伸繪本教學及提供扶助認知發展的活動學習套。拍攝當天,陳鳳儀展示各種延伸在家學習的校本教材。考慮到家居環境所限,她特別加入方塊軟墊,配合不同教具的運動學習套,讓學生在家可依據軟墊範圍做運動。坊間豆袋價錢不便宜,她找到縫紉舖做豆袋,讓學生練習投擲。
校方又準備泥膠、波子等材料,家長依據指引與幼兒做鍛煉小手肌的活動,教材按認知發展慢慢遞增難度,再引入學習控筆的畫點線工作紙,讓家長更易在停課期過渡:「透過家居實物,以及學校提供的工具,已經可以跟小朋友做家居學習……」
該校一直推行繪本教學,惟疫情令圖書館關閉,陳鳳儀開放學校圖書供家長借閱,老師錄製的有聲書就是唯一電子教材。老師在片中配合翻書動作介紹封面及簡單故事,畫面便停下來,接着靠老師聲情並茂,拓寬幼童對故事的想像力。
堅持探究學習模式
為減輕幼兒長期在家的恐懼,學校更自創繪本《停課了》,從兒童角度理解疫症,並逐一解答對停課的疑問。校長、老師寄信問候,學生紛紛回信,以圖畫和簡單文字表達心聲,一下子回歸原始的文字交流,反而令幼兒學習不同形式的溝通。
陳鳳儀堅持教育家長,探究學習模式決不是電子媒體可取代:「我們要清晰幼兒怎樣學,慢慢教家長,令家長明白子女是學得到,見到成效……不是用電子媒介也學得到、發展好。」
■記者羅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