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難所 - 楊靜

避難所 - 楊靜

最近都不敢在FB逗留太久,哀鴻遍野,氣氛和悲哀在屏幕瀰漫。可能唯一亮眼顏色就是幾個好友不停貼在家煮餸的美食圖片,另一個朋友私下抱怨:「這實在『政治小清新』,埋頭瑣碎,什麼生活要努力,什麼微小革命,鴕鳥而已!」

其實也不難理解,越是在失控的時候人越會希望抓住什麼。記得一位遊戲記者在武漢封鎖期間電話訪問了幾個遊戲玩家,我們後來聊起她這段採訪經歷,都有感在極度惡劣的狀態下,感受到還可以控制到生活這個情緒本身對人的精神狀態有多麼重要。她訪問了一個當時拒絕玩遊戲的老玩家,不玩的理由是害怕遊戲麻痹自己,希望能夠「真的」去生活,去奪回對生活的控制──具體的選擇是認真做飯、做瑜伽。其實跳出來看,完成生活裏的任務清單,和完成遊戲介面的任務清單──都是些對於生存本身而言並非必需品的任務,心理機制還是一樣。

愛打機的人熟悉這樣的心理避難方式,遇到排山倒海般令人窒息的情境,先停下來,分解任務到細小的條目:站起來、走出去、找到某個人、找到某個東西、找到某個工具,練習,打掉最低等級的怪獸,升級,再來……一點點完成任務版裏的小清單。在這個世界裏,還有完美的公平、公正,善惡不但有報,還立即可見。因為遊戲中的公平不但是算法公平,還是體驗公平──如果玩家感覺到不那麼公平,設計師會手動將難度調低、概率調小──這些都是生活裏絕無可能發生的事。

做飯也好,打機也罷,是人在悲苦難過時的自救,不用太過苛責,我們需要這樣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