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歷史考試,弄得滿城風雨,新華社、央視出重炮猛轟香港教育,極盡上綱上綫之能事,愛國報紙一方面罵人「起底」,揭楊潤雄公子的私隱,另方面則在頭版大肆攻擊考評局經理楊穎宇的言行,活像文革時代批鬥黑五類,搞鬥爭,刻薄罵人;左派寫手有深厚傳統,現在全套拿來香港應用了。
左丁山自小看文、大、商、晶、新晚,大學時還閱讀「紅旗」,對中共批鬥知識分子手法並不陌生,總是兵分兩路,一路是打手跳出來赤裸裸破口大罵,如在頭版大字標題:「踢爆黃營軍師煽『獨』 楊穎宇『戀殖』癖!」目標是在醜化、詆毀楊穎宇,引用匿名歷史學者批評楊穎宇過往的歷史觀點。另一路則由教育局高官(副秘書長康陳翠華)發表長文,以「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為題,以教育之名,藉口培育新一代,發表宏論講述今次考題風波的「理論和教育」根據,批評考評局試題不當。如康陳翠華、陳碧華兩位教局高官,不知是否擁有楊穎宇的「同等」歷史學學歷(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教聖士提反女校),總之是教育局高官一名,便可以對香港中學教育指手劃腳。
左丁山這星期向幾位中學教師詢問意見,她們都表示該考題是近年常見的DBQ(data based question),在DSE不只出現一次,很能測試學生讀歷史是不是純粹背書背答案,要拿高分(8分),平時總要多思考多看歷史資料,可以從正反不同角度論述。梁錦松程介明戴希立三人組當年推動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之一,就是鼓勵香港學生多思考,不死記(rote learning)。考試出DBQ正是多思考的實踐,楊潤雄(政治官員)、陳翠華和陳碧華(技術官僚)三位這次更政治掛帥,把DSE考試的初心和原則都忘記了,竟然迅速下令考評局取消這一條題目,前線教師和考生不大驚失色才是怪事。
此例一開,以後歷史教師是不是每次出題目都要「合規」,要與教育局的政治立場一致?如教育局有甚麼歷史禁區負面清單,指定若干歷史不能教,不能講,不能公開討論,請兩位陳女士盡早公佈。取消一條必答題(8分)對準備充足、對歷史科有大興趣的學生是一個侮辱和打擊,明益不大懂得作答的成績較劣學生,非常不公平,要知道,拿歷史科5**與5的分別是很大的。教育局為了政治,鹵莽行事,如還有點自尊的話,楊陳陳三位理應辭職。考歷史科約5000多名考生,佔總考生人數約十分一,香港學生對歷史素來沒有多大興趣,經此一役,以後恐怕更少DSE學生選修,兩位陳女士以後不用再講「歷史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