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山抗疫」成為潮流,漁護署公佈今年首三個月山火燒毀301.2公頃郊野公園林木,估計有4,640棵樹木被燒毀,面積等於15個維園。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對數字表示驚訝,促請政府加強愛護郊野教育,有系統地調查及分析山火起因,又指郊野公園首三個月的垃圾量急增24%,提醒行山者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上山抗疫」 垃圾增24%
根據統計資料,2015年、2016年本港山火各得13宗,是過去20年新低,但2017年激增至29宗,2018年有23宗,2019年亦有17宗。去年首季山火燒毀94.1公頃郊野公園林木,今年首季山火燒毀林木倍增至301.2公頃,包括2月中旬馬鞍山鹿巢山大火。4月中,大欖一帶又發生山火,消防處估計燒毀200公頃林木,部份屬郊野公園範圍。換言之,今年1至4月,至少515公頃郊野公園林木遭燒毀,等於27個維園面積。
綠惜地球協作總監鄭茹蕙指,今年是「旱春」,雨水較少助長山火,但首季多場山火成因仍未確定,她呼籲漁護署盡快做起火原因分析,研究現時「隔火帶」等措施是否阻隔或減緩山火。
她又關注近日「上山抗疫」潮流,令郊野公園垃圾量大增,首三個月垃圾量較去年同期增加24%,所有熱門行山徑垃圾量增加,「清潔工做到喊咁口」。以往少見的膠樽垃圾亦有增加趨勢,可能是行山新手棄置,亦多人棄置果皮,果皮需長達兩年才能分解。她指,燒烤場解封後垃圾量或再增加,建議當局加強「郊野走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宣傳。
漁護署回覆指,大欖郊野公園一帶上月中發生的山火,受影響範圍約214公頃。至於大欖及馬鞍山的山火,署方未能找出成因。該署指,已計劃在受山火影響的地方,重新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