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紐約期油到期前一度創出負價值,6月期油亦不樂觀,有估計會跌至負100美元一桶,太誇張了,相信素不關注期貨市場的小市民也不禁好奇。
簡單說:期貨期貨,到期便交貨,但大部份在期貨市場的圖利者,買賣的是那一紙合約(甚至紙本合約也談不上),趁到期前賺取差價。原油要存到油庫,燃料是消耗品,庫存清走一批迎接新一批,貨如輪轉,過往行之有效。但疫情之下,百業用量大減,舊油未清,新油又開採出來了。油庫爆棚,倉租因需求暴升,賣家急於脫手,遂成負價值,等如你要貼錢給人處理垃圾一樣。
怪只怪我們太習慣虛擬,忘記貨物畢竟是實體,最終總要有人接火棒,像音樂椅爆波遊戲,那就不單「捱價」咁簡單,還得善後。香港汽車油站油價減得少,輿論和議員促競委會介入,固然有待調查,但「去入油仲有錢收」的笑話大概不可能發生。原理仍如倒垃圾,你無地方擺的東西貼錢送給人,人家卻有地方擺且變出價值。油站形同承擔了倉租,即使以極低價甚至負數購入,它提供服務,仍有理由向你收費。反正,住家根本不容許貯藏大量汽油。
如何?所謂材大難用,古有明訓。中國哲學名著《莊子》寫了一個寓言:瓠(葫蘆)這東西,太大就沒有用途。莊子的朋友惠施獲國王賞賜一個巨瓠,用來當水壺裝水吧,重得不方便攜帶,剖開當水瓢用吧,根本沒這麼大的水缸放得下它舀水。散戶買賣期油,沒想過自己其實「啃唔落」,到要見真章時,反受其累,措手不及。
Cyber年代,萬事放上雲端,以為萬事果然雲淡風輕?手機傳一條簡單短訊,在地球某角落的hard disk畢竟刮一刮,豈沒實體?
不過,寓言故事未完。莊子教惠施,用繩子把大葫蘆綁上身體,要橫渡大江大河時,便仿似救生圈了。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庫存石油佔位置、阻地方,但危急時十分有用,像救生圈不可或缺。何況人類生活怎可離開石油?有能力存貨者待疫情過去、需求回升,便做贏家。
話說回來,能源危機,珍惜石油,由筆者小時候聽得耳朵起繭了。隨着開採技術進步、供求失衡,竟棄如敝屣,真再世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