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香港「科場案」鬧得沸沸揚揚,借考試去整治讀書人,其實是中國政治文化傳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乃草根出身,對讀書人疑心重,認為他們會借各種詩文譏訕皇帝「小學雞」,於是定下了「政治正確」字典,凡影射他出身和尚、落草為寇的或負面字眼都禁用,同音或近音的也禁止。
1397年「文憑試」中,考官出卷試題中有「用心險惡」的字眼,如死、亡、傷、絕,朱元璋認為是詛咒他,盛怒下殺了主考官白信蹈,直接頒令考試作廢。專制皇權借科場案搞場大龍鳳,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凸顯皇權不容冒犯,以控制全國讀書人的思想。1397年至今,西方經歷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掙脫了宗教對思想的束縛,中國人仍生活在科場案文字獄的黑暗之中。這股黑暗力量,在2020年來到了香港。
今個星期要介紹的書,當然離不開中國歷史,內地有不少好的普及歷史作者,張宏杰是其中一位。最近期力作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他曾出版的著作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低薪的盛世:從俸祿窺看中國二千年官場經濟與腐敗人性》、《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饑餓的盛世》、《張宏杰講乾隆成敗》、《千年悖論》、《坐天下很累:中國式權力的八種滋味》、《中國人的性格歷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
興衰循環 皇權不信人
我認為這本書是要借古喻今,用歷史來「妄議朝政」,他在序言中清楚表明:「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有多重要?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我們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他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張宏杰抓住中國史上皇朝不斷更替,歷史不斷重演,治亂興衰循環的規律,從長時段及比較歷史角度,呈現背後的邏輯。
作者提出了「周秦之變」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孔子所推崇的三代之治,是存在一個分封制的小國寡民時代,社會相對自主,皇權受到貴族制衡。當西方邊陲秦國靠商鞅變法崛起統一六國後,郡縣制取代分封,戶籍制度令皇權借官吏之手直接伸入社會,徵收賦稅及力役,這是奠定了中國權力分配的基礎,官強民弱。
由於國家吸取社會資源能力強,於是變成了一個治亂循環,皇朝初興輕徭薄賦,然後官僚膨脹,稅務負擔一直上升,直至農民棄耕變成流民,最後出現民變,推翻皇朝。
中國的皇朝盛世,也是建基於榨取社會資源,供皇帝進行大建設及征伐四方,由於管理大一統國家,幅員遼闊,盛世君主對官吏也是處處設防,一方面用身邊地位低下的小秘書、宦官去奪走官僚權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地方出現獨霸一方的山寨王。中國皇權是建立在對人的不信任之上,所以不可能產生現代資本主義,因為由歐洲自治城市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體系,如股票市場、公司制度,以至民主自由,背後都是靠「信任」來運作的。
張宏杰筆下的中國史,具有比較歷史的視野,適合中學生閱讀。在資訊高度發達時代,仍然以為可以透過科場考試來控制思想,專制主義下的落後及野蠻,實在相當荒謬,相當可笑,也相當悲哀!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