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之下醫管局削減非緊急服務,令部份病人延誤治療,惹人詬病。19歲的Michael於英國就讀高中,其學校因為疫情關係停課,Michael決定3月底返港,但上機前兩日於英國踢足球弄傷右手尾指,Michael於3月28日抵港後,到伊利沙伯醫院求診,獲證實尾指骨折,需做手術糾正。
醫生拒冒險插喉麻醉
Michael入院當日進行武漢肺炎檢測,結果呈陰性,原定留醫兩日後(30日)進行手術,豈料手術當天獲告知需再作病毒檢測,手術需延至兩日後進行。然而,手術當天院方再將手術押後至4月3日。醫院最終以麻醉科醫生不願意冒險為他插喉為由,取消手術。Michael於3日出院,自行到威爾斯醫院求診,醫生只肯安排他輪候骨科門診。其母陳太擔心兒子病情惡化,帶他到聯合醫院,對方要求Michael完成14天隔離期再作覆檢,呈陰性才能進行手術。幾經波折,他最終於回港第16日(4月12日),順利完成手術。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逾年,當中以骨科情況最嚴重。港島西聯網新症平均要等近三年半,若病人要換關節,除要輪候專科門診,亦要排隊做手術,以積壓最多換關節病人的新界西聯網為例,病人至少苦等七年半才可做手術。
■記者黃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