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沙士期間,困在香港哪裏都去不了,悽悽慘慘,每天打開電視便盯着衞生署的疫情簡報記者會,看每天有多少人中招。那情形,跟今天一模一樣。前些日子,電視台新聞裏播「當年今日」,播出的片段就是二○○三年連續不知多少天沒有確診個案了,城市正式開封解禁,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拉隊到蘭桂坊慶祝,清酒吧裏的客人喝酒,看到那個畫面,觸景生情,不知這一次,要到何時才開封解禁。
那一年在疫情發生之前,香港經濟也開始受大陸影響,各行各業均受打擊,許多大公司裁員,金融業向北望,將部門搬去北京上海,一時間風聲鶴唳,不少打了半輩子工的人突然失業,即使香港本地公司如報館,各部門的負責人也要向公司「交人頭」提供裁員名單,徬徨得不得了。而後沙士殺到,百業蕭條。那時候香港人沒想到十七年後會遭一次更加慘烈的災難,當時已覺得遇到了人生艱巨關口,非常難捱,苦路看不到頭。
於是我就虛擬了一樁報館副刊編輯的非禮事件,作為那次災難的開頭,寫了一本小說,把沙士期間發生的事情在小說裏記錄下來。小說初版起名《張大明非禮事件》,到再版改為《最是瘟疫難捨時》。今天回看這本書,卻發現歷史循環,兜子一個圈又回來,當年寫的故事好像是一場綵排,到今天才正式上演,讀者在十七年前,看到了今天。
前兩天,這本小說的電子版在Amazon和Google Book上架,過來人,有興趣溫故知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