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是你嗎張嘉裕?那個骨格精奇的中菜奇才? - 謝嫣薇

【翻尋薇】是你嗎張嘉裕?那個骨格精奇的中菜奇才? - 謝嫣薇

【翻尋薇】
先旨聲明,此篇主人翁張嘉裕,人稱廚長,是我好兄弟。所以,讚嘆處或有偏心、鞭撻處或許是因為對於親近的人才有的苛刻(亦舒金句:過份親近會帶來輕蔑),讀者請自行斟酌喲!

時光倒帶──2018年末,我到北京出席兩位好友Chef Bombana和江振誠的四手餐宴,當時江大廚以他的法菜思維川菜去碰撞Chef Bombana的現代意菜,整個菜單饒有趣味,正是為了這個見識而「北上」。順便探望廚長,當時他是國貿大飯店中菜部的行政總廚,酒店內的中餐廳「紅館」、麵食館「麵檔」,還有僅限提供私房菜單的「主席閣」都是歸他管。他在北京多年,我還是第一次去吃他的菜,慚愧!

不急功近利 做菜有骨氣

「紅館」是一家中檔中菜,我一踏進去,就對燈光、裝潢、材質等等的娘氣心裏打了個突,第一個感覺是:「岳少真愛你啊張嘉裕!這樣的檔次,他都定時定候『紆尊降貴』來捧你場!」那個時候,我已聽廚長提過,岳少有問他要不要回來香港發展?他猶豫不決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因為吊高來賣,而是怕辜負了岳少,「我十幾年前離開香港的時候,只是廚房打荷!現在回去叫我做總廚,我唔知得唔得!」在北京多年可以做總廚,回香港實力反而會打折?這邏輯我想不通,但感性上可以理解這是近鄉情怯,也覺得廚長對岳少賞識的慎重很可取,不急功近利是一種人格。那一次在北京,廚長給我做了一道「鴿吞獅」,是啟發自老菜「鴿吞燕」的二度創作,但技術含量升級:獅子頭燉好之後,釀入去了骨的乳鴿,以熱水淋熟表面,之後跟上湯一起燉。燉好以後的「鴿吞獅」要從湯裏撈起,擺在室溫兩個小時以定形,與此同時,清湯要用雞胸、蛋白、京葱去吊清,變成清湯。定形後的「鴿吞獅」和吊好的清湯再拿去燉兩個鐘,才大功告成。這道菜的意念很有格局,而且不造作,雖然執行上有改進空間(吊清湯的功力不夠、湯裏撒上菊花花瓣而不是時令的松茸片,對季節敏感度不足),但已從這道菜瞥見這樣有個人風格、想法的中廚,應該回來香港這個高檔中菜武林磨刀霍霍再一決高下,留在北京這個猴子也能稱王的環境,怎能有遇強越強的鬥志?而且香港的餐飲業實在國際化多元化得多,以廚長捨得花錢吃飯去開眼界的個性,一定會得到更多啟發和做菜靈感!於是我加入了游說他回港發展的行列……軟硬兼施中有粗口×過他無數次,也有苦口婆心地勸他應該勇敢接受挑戰,到一個高手如雲的地方磨練自己……前後磨蹭了一年,他才終於回來香港,走馬上任的地方是置地唐人館。

不過,這位廚長甚有個性,人家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新官上任謝絕好友去吃飯捧場──足足10個月!其間多次提出要去飲茶探班,他都說還沒準備好,不要去,不要去……左等右等,終於在今年3月初,有天我以碰運氣的心情去問他:「今日我過去食lunch?」他說好,哇,放行了,皇恩浩蕩!久違的唐人館,入口處擺了一張長桌,上面擺滿了他菜單上運用的食材,寫出名稱以及附上功能簡介……咦,有sense!畢竟國際飲食趨勢都是在關注食材的種種課題,包括產地、特質、怎麼吃等等,所有世界級名廚都會做食材教育的工作,然而中廚界有此觸覺和涉獵的鳳毛麟角,沒想到張嘉裕緊貼國際脈搏,這一點抵讚。3月至今兩個多月,和好友們去了多次置地唐人館,有幾個原因:一來廚長做菜很有骨氣,不屑用味精,沒有妖邪味,吃得舒服;二來廚長個性活潑鬼馬、能言善道但不會有油膩感,所以人緣一流;三來,廚長做菜鬼點子甚多,那些創意既有中菜的基礎,但信手拈來有其他料理文化的融入,耳目一新之餘,味道亦佳。

石鍋炸彈飯 爆出流心蛋

舉例二,先說「炸彈飯」好了,人人吃過都讚好:取台灣米煲飯,再以米飯包着仍在流心狀態的水煮蛋,搓成球狀,整個飯球沾過蛋漿再裹上麵包糠,再以炸子雞淋油方式淋至飯球表面金黃,之後放進石鍋。此菜是桌邊服務,載着石鍋的小車來到客人桌邊,在客人面前淋上豬腩肉燥,還有切得細碎的金不換和紫洋葱、櫻花蝦、木魚花幾款佐料一起加入,熱辣辣地滋滋作響,各種香氣夾雜襲暈人,再切開飯球,中間的流心蛋黃一湧而出視覺饞人,把米飯、肉燥、佐料、雞蛋在石鍋裏拌勻,很有即場炒飯的氣氛。入口,那飯球香脆的外層已在一口口的味道裏,變成飯焦的效果,十分美味!有一回葉一南去吃過,也給予正面評價。

第二道我覺得很有才的是「麻辣炸子雞」(我改的名字,因為尚未有官方菜名),可說是川粵合流的突破性之作!他先用傳統的粵菜香料譬如桂皮八角,跟指天椒、泰國青辣椒、四川辣椒乾、海南黃燈籠椒醬、薑葱蒜等材料做成一款乾鍋醬,再以這乾鍋醬熬成辣湯,三黃雞放在這辣湯裏泡一晚;第二天,雞隻從辣湯撈起,開水燙過表面,再以鮮辣椒水做成的「皮水」刷過全雞表面風乾一夜。上桌之前,以自家煉製的辣椒油來炸,「搶皮」時加入花椒油增加香氣──沒錯,這是取自傳統粵式炸子雞的做法,但是運用烹調技術,變奏成麻辣版!此雞先麻後辣,皮脆肉嫩相當好吃,但我嫌香料味、辣味只停留在表面,無法連吮骨都有味,建議廚長把香料、調味填進雞腔內醃製,同時間浸在辣湯內過一夜,那麼應該會做到入味三分,雞件就能越吃越有味道,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幾口!廚長認同我的說法,據悉他現在已做出「內外夾攻」的麻辣味,更受好評,期待去吃他的麻辣炸子雞2.0!

川粵合流的「麻辣炸子雞」,創意一流。

張嘉裕的那種不造作又有賣點的創意,絕對是中廚少見的。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IG:yanwei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