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翠華跟隨政治主旋律,撰寫一篇用政治綁架教育、以詭辯埋沒真相的文章,抹黑文憑試歷史科試題,不但論證的邏輯不成立,某些話更完全不符事實,例如「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完全不應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也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
牽涉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就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現在看看事實。
5月16日,現居德國的網上作家石賈墨發文,指德國Abitur(類似德國版A-Level或DSE)試題,有時的確讓考生討論納粹的正面意義,例如Sachsen-Anhalt州2010年歷史科考試,第二條論題為「Anerkennung des NS-Regimes durch Modernitaet」,「強迫」考生參考歷史學家Norbert Frei的講法,探討「納粹政權通過展現現代性而得到當時人民的認同」。請問陳翠華:德國是否國家?這是否試題?
又是5月16日,連登有人貼出英國劍橋大學創立的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2013年歷史科試卷,有一題給你看黑白照片,展示面露笑容的德國工人坐在火車,車身貼有「KRAFT DURCH FREUDE」(力量來自歡樂)納粹標語,然後題目問:「『德國大多數人受惠於納粹統治。』你有多同意這個說法?試解釋你的答案。」('Most people in Germany benefited from Nazi rule.' How far do you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Explain your answer.)請問陳翠華:英國是否國家?這是否試題?
陳翠華所代表的教育局連篇歪理,滿嘴謊言,最主要的目標是推廣洗腦教育,限制思想自由,從港共文宣的標題就看得一清二楚:左報說「教局:大是大非不該衡量利弊」,亂拋書包的親共校長鄧飛在《明報》撰文,題為「是非豈能論利弊」。莫說試題根本不是探討侵略之利,就算是,又如何?請先看看中國經典。
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見《孟子.告子下》)他的意思是,有敵國侵略反而令國家更警惕、更堅強,這是不是談國難的利弊?孟子所言,跟司馬侯對晉平公所說的話,旨趣完全相通:「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見《左傳.昭公四年》)
教育局又唔讀書又唔諗嘢,識唔識醜字點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