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時光】電台其實死未?

【藍調時光】電台其實死未?

收音機當然已成古物,但電台廣播的存在是必然繼續。物換星移,時代轉換了不同載具傳播,而傳播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也應對需求而變更了風景。隨身聽的方便,現今娛樂方式不再是單向輸出,人們不是單純的受眾者,更多是參與其中,甚至成為節目主體。

好多人誤會了擁有一支咪高𥧌就等如多一把聲音。假若不停發放廢氣,亦不過是散播病毒感染。切勿輕視語言,語言的技巧可修煉,但語言的內涵是修為。畢竟廣播是種專業,跟是不是網路上廣播沒有關係。

曾經在一家著名的明星學校教授新媒體課程,學生由基礎學習和認知起步。席間有位女學徒似乎好不耐煩,不住問為何表演課程要花時間學說話,她認為花了幾萬元是來學當個明星,怎麼要聽你教講嘢。這個例子正是重點,試問一個好演員,連完整的一句話亦未有能力表達,遑論甚麼掌握情感,說話失去思想,七情上不了面。

遠古時代的電台電視訓練班,也是好些基本功的技術培養,以後的事就是天份就是才華了。在電台更要講求表達能力,隨之靠着你自己去蛻變出一套個人風格,甚至乎一套自己的語言。

廣播和窄播的內容要求其實沒有落差。好些人讓熱鬧變成胡鬧,以為自說自話,隨便叫囂狂笑就等如清談節目,當直播室成了旺角茶餐廳,卻又缺乏人家的街頭智慧,大氣電波充斥了令人抑鬱的噪音。當人們更多選擇時,應反省自身立足市場的條件何在。有主持在電台的聲音廣播時,問聽眾有否看到他們的天殘腳,高興地在咪前展示腳趾;又有人在節目裏埋怨昨晚去吃牛丸河的那家店,老闆娘不在,少了着數云云……如果是表演笑話真沒關係,可認真地成為節目內容又有誰關心。下午講鬼古,這是跟怎樣的社會節奏接軌?

電台死不死活不活,意見太多而事實太少的社會,節目能否繼續成為通往世界的窗口,終極是在乎主持質素,內容的營養,還有遺失了的社會責任。

無知可以摧毀世界,不要說這只是電台的事。

撰文:陳海琪

本欄逢周四刊出

電台廣播的存在是必然繼續;切勿輕視語言,語言的技巧可修煉,但語言的內涵是修為。

藍調時光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