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曼德拉教育精神教育界立法會議員 - 葉建源

真正的曼德拉教育精神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 - 葉建源

特首林鄭月娥在5月19日見記者時,引述聲稱來自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說話:「教育的崩潰足以摧毀一個國家。」然而,這些說話很快便被引證不是來自曼德拉的。

真實的曼德拉的確重視教育。他生於一個種族不平等的國度,黑人無法得到良好教育,他們世世代代因而處於不利的社會位置。曼德拉一生爭取平等政治和公民權利、打破種族隔離,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我到訪位於挪威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中心,看到曼德拉的大型照片,相片上所引用的警句正是:「教育,是你改變世界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曼德拉的自傳中,他更形容教育是提升個人能力、推動社會進步的引擎。

林鄭欲將箝制教育合理化

回顧香港的教育制度經歷百年演變,儘管仍有不少進步空間,但有很好的師資、充實而多角度的課程內容、嚴謹的考試制度,更重要的是香港教育擁有思想和表達自由的空間。林鄭月娥沒有引用曼德拉真正的名言,反而透過引用假金句來繼續發揮她在5月11日接受《大公報》獨家專訪中的看法和觀點,無非是要把香港教育描述成處處崩壞,合理化教育局為教育「把關」的說法,亦即是要鎖上「無掩雞籠」的「門」。

說到今次中學文憑試歷史卷所引發的爭議,我十分明白有市民覺得試題的某些字眼,尤其是「利多於弊」這個詞語,驟眼一看並不容易接受,看似是在淡化日本侵華的罪行。但我必須在此強調:我對日本侵華深痛惡絕,對侵華的種種罪行,以及對中國人民的傷害更是深感悲憤。如果這條試題真的是引導學生美化侵華罪行,我必會全力反對。

然而,如果熟悉歷史科課程和試卷的考核模式,都會知道這是考評局一貫以來的出題方式,這條試題的目的不是要考生順着答「利多於弊」,反而是要考生就其所學習得來的學科知識,將1900-1945年日本對中國種種關係的利弊呈現出來,由此可見,答卷絕不能不包括侵華罪行,例如二十一條、九一八事件、七七事件、南京大屠殺等這些史實寫出來,也絕不能說這些史實對中國有利,可見試題沒有淡化日本侵華罪行的意思。事實上,擬題的並非只有一人,參與擬題工作的有一組專家,包括資深教授、校長和教師,他們是沒可能集體刻意美化日本侵華歷史的。

儘管有些字眼或許讓人在觀感上不舒服,但題目的評核功能並無不妥。我絕對不同意取消這一道題目,影響考生,教育局作為負責課程的部門應對考評設計非常了解,惟他們卻選擇在考試後立即公開否定試題設計,高聲譴責,與考評局割席,甚至要求取消題目,置廣大考生利益於不顧,令我們感到十分詫異和震驚。

特別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這條題目「不容討論」,為教育設置禁區,這最令教育界擔心。在教育層面上,即使無可懷疑的真理仍然可以討論,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地球是圓的,全部都可以透過討論來深化學習,政府絕對不應為教育設置禁區。

林鄭所引用的警句雖非來自曼德拉,但毫無疑問這些說話仍然有其道理,教育的崩潰足以摧毀一個國家。如果政府在沒有充份理由的情況下取消公開考試的試題,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上設置禁區和紅線,正正是「破壞、弱化」教育制度,導致「教育的崩潰」。如果林鄭月娥真的想效法曼德拉重視教育,便必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讓老師和學生有發揮潛能的空間,讓他們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只有這樣,教育才可以如曼德拉所說:改變世界。

葉建源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