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至今已見初步受控, 5月至今全球每日新增病例負增長的佔60%,雖然未至於一面倒下降或零增長,但已令投資氣氛改善不少。筆者預期投資者需作好與病毒「並存」的心理準備:病毒不可能完全消失,經濟亦不可能無止境地等待,所以就算未來因解封經濟而令感染個案再次上升,即所謂「第二波」,投資者可如何部署?
第一波疫情時,新經濟股如醫療保健板塊外,科技板塊是受惠者之一,在家工作、網上購物和娛樂等,「迫使」大家改變生活模式,先是軟件提升,續是硬件升級,最後是上網速度,種種都支持科技企業未來的盈利增長。其次是消費需求,改革傳統人與人的銷售模式相信是首要,例如零售、廣告、飲食等,在「並存」的概念下,不可能再被動地等待過去或政策支持,亦是投資者可在第二波時的焦點。
截至5月17日為止,標普500在3月23日底部反彈,除能源股外,保健、科技、非核心消費全都優於大市;滬深300指數中,消費、醫藥、訊息科技等亦全部跑贏;恒指方面,頭三位是科技、工業、公用板塊。若投資者料第二波將會出現,上述板塊相信短期仍保持強勢。
中美貿易戰也有「第二波」,大家對特朗普的「套路」並不陌生,關稅、禁令、制裁等料逐步出現,科技、農業、工業會受影響 ,料在11月3日美國大選前,這些板塊都是風眼。今年加上知識產權,影響由中國出口至美國(甚至其盟國)的零售、非核心消費品;至於金融戰線,包括貨幣操控、投資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IPO、會計準則審計等,投資者避開震央便可。
今天在疫情後的貿易戰,美主攻、中主守料不會改變,但力量將更均衡,畢竟今天中國的復蘇較美國快和明顯,美國今天仍在疫情數字上啄磨,更有利中方股市。
波動和回報是雙生兒,缺一不可。
星展香港零售銀行業務及財富管理
高級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