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評教育局的詭辯 - 馮睎乾

二評教育局的詭辯 - 馮睎乾

近日「庚子科場案」,大致上有兩類人主張錯在考評局。一類是港共分子,他們刻意偷換概念,扭曲題旨,借題發揮,用意是為「兩辦」全面接管香港教育製造聲勢,並為削弱學生思考能力埋下伏筆;另一類是真心膠,他們忘了怎樣考試,昧於題型要求,誤以為考官是問「日本侵華對中國的好處」,完全忽略原題並非講「日本侵華」,而是講「日本」。

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翠華日前撰文,說文憑試要求考生評論「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但「提供的資料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紀初對中國的援助」,是「導引考生透過不完全的資料評論一個在較大時空發生的事件」。這是失焦的詭辯,理由有二。

一、這是考試,不是教學。教學,需要提供不同角度的資料,讓學生全面理解歷史;考試,是考核學生能否提供不同角度的資料,證明自己有全面理解。就算「利多於弊」是「誤導」又如何?多項選擇題有5個選擇,4個是錯,算不算「誤導」?要不要取消?

二、這是歷史科試題,不是中文科閱讀理解題。若是閱讀題,則陳翠華的批評可能成立,因為那只要求考生根據試卷提供的資料作答。但現在是歷史題,考生必須援引所學所記,試卷資料以外的史實作答——這也是考核的重點——才能得分。什麼是試卷資料以外的史實呢?

「利」的方面,20世紀初的日本,確對中國教育和文化傳播有良好影響: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配合清政府新政,赴日考察教育;1905年科舉停辦,很多人負笈東洋,留學生辦報刊、譯日文書,將新知識新思想帶回中國;袁世凱委託渡邊龍聖在直隸辦學,卓有成效,得慈禧稱許,1903、06年清廷兩度給渡邊授勳。「弊」的方面,日本不斷在中國擴張勢力,最後直接侵略,更是考生不能不答的部分。

略地殺人之害,促進文化(或資料所說的援助)之利,兩相比較,孰輕孰重,難道高中生分不出?教育局的批評不單是詭辯(把考試當成上課、把歷史題曲解為閱讀題),更是對DSE考生的莫大侮辱,真正傷害香港青年的尊嚴和感情。未鬧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