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全球其他國家或地區,蔡英文未來四年首要內政是振興經濟。不同的是,台灣在外交上被大陸打壓,「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亦即將到期,加上未來台灣未知能否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充滿挑戰。台灣首季GDP增幅是1.54%,但IMF估計全年是-4%。要重振經濟,相信還看吸引外資及台商投資,帶領台灣工業轉型成為高科技製造中心。
建「四大中心」 靠品質破局
2019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額高達1,322億美元(1.02萬億港元),佔了全年出口總值約4成,台灣出口仍然依賴大陸。不過,簽約10年的ECFA在2020年9月屆滿,觀乎大陸去年暫停自由行,今年4月暫停大學生來台,協議會否續簽大有隱憂。ECFA內的貿易清單,大多是工業原料及零件,若大陸中斷協議,原料及零件增加約7%至8%關稅,將打擊台灣工業出口。至於另一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或在今年簽署,內有東盟十國、韓國及日本等國家,佔台灣出口約兩成,RCEP有大陸參加,難以批准台灣參與,台灣或陷入出口困境。
至於吸引外資及台商投資本地方面,經濟部部長沈榮津昨表明,台灣未來20至30年經濟發展建基於「四大中心」,分別是高科技研發中心、綠能研發中心、高階製造中心、以及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等。台灣政府亦正與Amazon和Google等多家國際大廠洽談投資台灣,帶動就業及消費。蔡英文自中美貿易戰後,已不斷吸引台商返回台灣投資,據經濟部預計今年台商將有3,300億台幣(約853億港元)的投資金額,貢獻GDP1.7%,希望產品質素突破出口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