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報告】豐饒的弗提亞 - 張惠菁

【死地報告】豐饒的弗提亞 - 張惠菁

【死地報告】
楊牧老師在他的著作《隱喻與實現》的〈序〉中寫道,蘇格拉底因為雅典城邦的判決,飲下毒藥死去之前數日,曾做了一個夢,夢見白衣的婦人喊他的名字:「蘇格拉底,此去第三日你可望回到豐饒的弗提亞。」此處有一典故,即荷馬史詩之中,阿奇勒士拒絕作戰時也曾說,「此去第三天我們將回到豐饒的弗提亞」,楊牧老師就從這裡談起「隱喻」。

雅典的法庭以不信神、不虔誠、腐蝕青年思想等罪名,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而蘇格拉底拒絕了逃亡的建議,坦然接受此一死亡。阿奇勒士人在戰場上,但英雄厭戰,厭倦那沒有道理的敵對相殺。這兩個人物,是否都面對著一個他們無法以心相通的外在世界?城邦、對壘的軍隊想要掌控他們的命運、認為可以掌控他們的命運。然而他們的目光,並沒有停止在那彷彿無路可出之處。他們似乎都在心中,策馬走上一個較無人煙的、但超越有形世間的路徑,連結了一種「他方」。

認識生命 突破隱喻

這是否就是「隱喻」的真正意思?「隱喻」不只是一種文學上的設置。所謂一個人對於自己生命的認識,說到底,也是一種隱喻。這個隱喻,或許只存在於那個活著的人心中,並且只有他能夠,依循他對自己「生命意義」認識的隱喻路徑,朝前去發展它,轉化它,突破它,或許,最終讓隱喻實現。而這一切又將再成為隱喻,再被實現。

我在東華大學的校園裡,重讀這本《隱喻與實現》。距離我前次來到東華,倏忽將近二十年過去。看著湖水與成蔭的樹,忽然意識到學隱喻的發展,與生命的完成,其間竟有共同之處。「或許我也可以這樣說,我們的確是投入了,投入那時間的長流,去肯定弗提亞何其豐饒,美麗的英雄故鄉,屬於雄獅睥睨的阿奇勒士,也屬於沉夢初醒的蘇格拉底,他為真理而死;去肯定時間流逝不捨晝夜,如長川,而這份理解教我們加倍謙遜。」楊牧老師在書中這樣寫:「覺悟個人所嚮往,追求的,何嘗就不是一個隱喻,在我私祕的朝向單一象徵的譬喻程式裡,正日夜無休止地顛撲,淬礪,期待它終於實現。」

世界或許紛亂,日常事務短暫喧囂,但什麼又會是我們,視為生命的意義,「私祕的朝向單一象徵的譬喻程式」,可以在時間中不斷淬鍊,加以完成呢?讀著這篇文章,我感受到這重要的提醒。

撰文:張惠菁╱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