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認為「沒有討論空間」的一條文憑試歷史試題,因為中港共和香港教育局的狠批,反而在香港輿論和網絡引起熱議,提出的幾乎所有話題,包括毛澤東感謝日本皇軍、中共在抗戰期間制訂的「七分擴張,二分對付國民黨,一分抗日」政策等等,都在挖中共瘡疤,造就社會對中共更不利的輿情。本來是一樁沒有人關注的考題,又一次被中港共「捉蟲入屎忽」,用中共語言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接受過中小學歷史教育的學生,不可能不知道日本侵華史。試題要求學生參考兩個舊資料,「並就你所知」,「是否同意」「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如果有學生回答「同意」,那麼說明這學生對歷史「一無所知」,肯定得到極低評分。因此,楊局長認為學生會被引導達致「偏頗結論」,是不大可能發生的。
相信絕大部份學生會以發生在那兩個資料之後的歷史事實,表示不同意「利多於弊」的說法,而論據與分析就決定了評分高低。
如果有學生引用毛澤東1961年感謝日本侵華,「為以後的解放戰爭創造了勝利的條件」,或者更厲害些引用毛澤東把感謝日本皇軍的話講了七次,而稍稍表示同意「利多於弊」的說法,那就表明這學生的「所知」較多。但如何分析,就有多種取向:可以認為「沒有日本侵華,就沒有中共內戰得勝並建國」因而「利多於弊」;可以認為儘管對中共建政有利,但侵華造成中國人命傷亡,對中華民族絕對是「弊大於利」;也可以認為儘管對中共建政有利,但從中共建政後造成人禍連年來看,中共「解放戰爭的勝利」實在是中國人民苦難的開始。
同一個「所知」的內容可以申述出種種不同的論述,絕對不是「沒有討論空間」。
對這一條試題的回答,還可以直接質疑是否應該只用「利弊觀」去判斷歷史。「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試題資料提出的1905年清朝派人請求日本法政大學接受清國留學生,1912年向日本尋求經濟援助,可以解釋說日本的援助基於仁義;而後來的侵華,中共乘機擴張勢力,以及最後由打江山而坐江山,都是基於政治權力和利益。基於仁義的援助不能與基於權力的爭逐相提並論。如果不是以政治正確作選擇,而是評判學生的「所知」與分析能力的話,上述的討論都可以給予不同的評分。
秉承西方先進教育的傳統,香港教育從來強調批判性思考。考試的設計用來測驗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一道試題,與提供的資料,是對批判性思考的檢視。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沒有必然會得到的結論。評分是評定學生的「所知」與分析能力。
認為教育和考試題,只能提供一種結論,不容許有批判性思考,對掌權者要人民相信的政治和歷史結論不能懷疑,這是專制政權的教育。法國啟蒙運動大師孟德斯鳩說過:「任何專制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中港共政權現在汲汲要做的事,就是極力降低香港下一代的心智。
一道試題只是伺機發難,在中共指令下,林鄭一周前已說教育不能成為「無掩雞籠」,中共喉舌藉文憑試大張撻伐,教育局赤膊上陣,是一步步要實現前天《人民日報》文章所說要對香港教育「刮骨療毒」。掌權者的用心何其毒也。大陸有網評:「刮骨療毒,令人髮指。歪嘴吹燈,令人作嘔。」歪嘴吹燈是中國歇後語,意思是一股邪氣。保護下一代,香港人要力抗這股邪氣呀!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