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武漢肺炎抗疫措施阻隔,人與人之間往往只能透過互聯網保持聯絡,但不難發現再多的線上溝通也無法填補人們的空虛感,無法取代我們面對面接觸的渴求。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科技記者米姆斯(Christopher Mims)指,人類學家伯德惠斯特爾說過人類溝通時能表現出25萬種表情,即使今天的媒體是何等多元也無法一一傳遞我們的眼神、聲線、語氣、身體反應,就算我們使用最繪聲繪影的視像通話,人們也無法擺脫通話結束後,只剩得一人的空虛孤寂;又反問,誰人沒有登入視像通話軟件後,凝視着屏幕,一種懼怕孤獨之感油然而生。
網上交流欠真實
到底為甚麼線上溝通無法滿足人類對社交渴求,社會科學家至今也未有完整解釋,但米姆斯嘗試採用一些舊理論作解釋。他提出我們瀏覽社交媒體、看到朋友最新動態時,不期然會覺得正在參與別人的生活,但現實生活上,我們與那人好久沒聊上半句,或數年來沒有過任何實際交流。這就如我們觀看電視或電影時,有時會對屏幕上的名人產生莫名親切感與認同感,感覺那位名人就如密友般,社會學家沃爾將此現象稱為「擬社會關係」。
儘管社交媒體表面上能使人與人更易保持聯絡,但這樣的交流卻使「人際關係」與「擬社會關係」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導致人與人間的親密感有時是來自單方面「擬社會關係」,而非對方藉實際經歷培養出的信任和默契。而且人們在社交平台發佈動態時,經常內容加上濾鏡和修飾,就如戴上一面社交面具示人,欠缺了真誠溝通,難以取代能把表情、身體語言和語氣表露無遺的面對面社交活動。
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