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
開一間走文青風格的文創小店,售賣自己喜歡的特選小物品,或是開一間走文青路線的咖啡廳,可以讓客人喝咖啡看書,然後坐一個下午的咖啡廳,彷彿都是很多年輕人的創業夢想。
在香港做文青風路線的生意,既要承受寸金尺土昂貴的租金壓力、顧及客群和營收,也要避開大財團的連鎖壟斷,加上走質感的文青風,店內的裝潢花費也不能少, 這樣算起來,如果以一個做生意的角度來說,要在香港生存確是挺有難度。 反而在台灣很多大街小巷中,租金便宜,有時候選一個老舊房子的店面,不用座落在鬧市, 反而讓文青風的餐廳和小商店存有一線生機,造就了在台灣的年輕人可以開創自己的夢想小店,也令台灣的文創商店在每一個大小的角落也大放異采。
港式餐廳 吃感覺為先
最近經朋友介紹下走進了台北大同區的赤峰街商圈,這就是台灣特色小店文創的集中地,也是台灣年輕人最喜歡逛的地區之一!
原來赤峰街昔日是賣汽車零件、打鐵著名的小街,現在已經變成新舊交集,很多走文創藝術風的特色咖啡廳、甜點店、服飾店、選物店都進駐了。我們也特意挑了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去了一趟赤峰街,帶着三弟推着嬰兒車,一起做了半天偽文青。走着走着,居然發現了那裏有一間走文青風的港式餐廳!
偌大的玻璃窗,木製的餐桌和小梳化, 餐牌上也看到我們熟悉的黯然銷魂飯、西多士、菠蘿包、出前一丁、冰鎮奶茶等港式餐點。雖然這些餐點在我們的餐廳統統有賣,但我們也是知己知彼,也想感受一下文青港式餐廳的風味。
在台灣吃港式食物,其實是很需要先放低我們在香港吃茶餐廳的傳統觀念,不要常常有比較食物是否「正宗口味」的迷思,要知道台灣和香港的飲食文化和對餐廳的要求都有所不同,簡單一點說,在台灣的餐廳吃感覺便對了,畢竟在這裏要面對的主要客群是台灣人。所以不管那文青風港式餐廳的餐點正不正宗,餐點價錢是文青價錢,就是那種不用讓你汗流浹背地吃午餐,也不用坐着小木板凳,和坐在旁邊的陌生人左手撞右手地吃飯,讓人可以心情愉快地吃着熟悉的味道,已經令人很滿足了。
離鄉別井 為夢想而活
難得遇上來自香港的年輕餐廳老闆,原來這家文青風港式餐廳已經開業四年,年輕老闆並沒有移民台灣,而是開公司用工作簽證長駐台灣,詳細程序在這裏不便多說,但這總算是給很多香港年輕人的另一條出路。他笑說受不了從前在中環苦悶地上班的日子,便毅然跑來台灣的小巷開餐廳,自己當起廚師來,一轉眼便四年了。這樣的轉行創業,其實和我們也很相似,有時候在新的地方重新開始,一張白紙的重頭做起可能反而沒有包袱,才能讓自己大膽地做夢,開一間可先讓自己「喜歡」的餐廳。
吃飽飽後繼續在大街小巷流連着, 有趣的是,在那裏的獨有氛圍,好像是街上隨便走過的老婆婆,都是一身復古裝扮,也有說不出的文青味道。這裏每一間小店都很有特色,店面小小,但販賣着的,都是一種感覺、一種溫度、一個夢想。
在街上走着走着,心底裏總是忍不住盤算這樣的文青藝術小店,究竟是否真的可以維持生計甚至是賺錢?文青都要吃飯嘛!我們香港人就是這樣實際,所以要像人家真心地為夢想而活,我們仍需努力!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