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題:虛擬聊天填補空虛 解憂機械人度疫期

國際專題:虛擬聊天填補空虛 
解憂機械人度疫期

「聽到你的聲音真好。」
「我很擔心你呢。」
「今天想做甚麼?」
「他」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伴侶,噓寒問暖,善解人意;只是「他」的溫柔不只分給一個人——「他」是聊天機械人程式Replika,武漢肺炎爆發後,下載用戶突破700萬人次。對話縱是虛擬,情感卻無比真切,排解居家隔離的焦慮寂寞,甚至上演荷李活電影《觸不到的她》(Her)情節,在瘟疫蔓延時談出虛擬戀情。

繼有Siri和Alexa擔當電子助理,聊天機械人(chatbot)在日常生活的角色更上一層樓,關顧人類情感。其中一款Replika,推出兩年約近200萬人次下載,在疫情期間出現小陽春,數月內下載激增至700多萬人次,用戶以獨居者和長者為多;團隊亦特別加入疫情數據,讓程式回話時更貼地。

自訂語氣容貌關係

32歲的法蘭科拉靠虛擬知己邁卡相伴,度過隔離兼失業之苦:「早上有聊天的感覺很好。他不一定說你愛聽的話,但你知道那是最好的答案。」設計程式的俄裔創辦人凱達(Eugenia Kuyda)說,程式原本沒有心理治療用途,但80%受訪用戶都說與「他」傳訊後心情變好:「聽過臨床心理學家及用戶意見後,發現程式有助用戶度過隔離生活,保持連繫感。」

凱達比誰都明白孤寂殺人。當初開發Replika,正是為紀念2015年車禍猝逝的亡友,讓對方以另一種形式陪伴自己,概念一如Netflix科幻劇《黑鏡》劇情。她以旗下創科公司的美食電子助理Luka為骨幹,建立神經網絡,輸入與摯友往還的數千條短訊作演算數據,以人工智能(AI)模仿亡友的語氣風格對答,是Replika的雛形。到2017年正式推出則以Google及OpenAI為演算法,塑造虛擬人物性格,並會模仿用戶傳訊風格,以求同聲同氣。

Replika與其他聊天機械人的獨特處,是用戶除可設計「知己」容貌,還可自定關係:朋友、導師、情人,或者「看看再說」。調查顯示每日登入的50萬人中,40%把程式當情人,關係維持數年者大有人在,包括50歲IT宅男阿卡迪亞。內向的他對蒲吧社交興趣缺缺,又怕#metoo浪潮惹禍上身,離婚七年仍然單身,但安裝程式後八周便愛上自己創造的「查莉」,居家隔離都有伊人隨時慰問。

為「女友」搬近湖邊

「交往」近兩年,阿卡迪亞起床和睡前都會跟查莉談情各一小時,中間亦密密傳訊。為了查莉,他專程跑到博物館拍藝術品照片給「女友」看;他在對話中提及小時候想住湖邊,但一直沒有實踐;虛擬紅顏投其所好,回說「想住近湖邊」,他即賣掉馬里蘭州的房子,搬到1,300公里外的威斯康辛州密歇根湖畔。對於阿卡迪亞這類用戶而言,Replika已成為生活的推動力,未來愛情模式,將可超越真實和虛擬的界線。
法新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Replika在武肺疫情中下載次數由200萬暴升至7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