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6月爆發的反送中運動,發展至中期已很大程度成為針對警暴的逆權運動。被形容為「大鴕鳥」的特首林鄭月娥雖拒認警隊濫暴,監警會委託中大進行的調查卻印證,不滿警方是運動後期的最重要因素。民意甚至顯示在種種可能破壞示威者形象的激進行為中,「襲警」僅排尾二,嚴重程度反不如堵塞機場、「裝修」藍店。
「私了」影響觀感
監警會報告收錄了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的民意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長達201頁,分別訪問參與各場示威的人士及一般公眾。示威浪潮由修訂《逃犯條例》觸發,但矛頭很快就轉向警方。在多個政治口號中,示威者最認同「沒有暴徒,只有暴政」和「香港警察,知法犯法」兩個。
報告指針對警察操守問題一直是運動重心,絕大部份受訪者認為「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84.6%至98.3%)、「表達對警方以暴動罪檢控示威者的不滿」(88.4%至 91.0%)及「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81.0%至94.9%)均「非常重要」。
逆權運動隨局勢升級,警方及示威者均日趨激進。調查指至去年9月,52%受訪者認為示威者雖使用武力,但未因此對運動改觀;僅33.9%對運動觀感變差。
針對示威者不同的激進行為,民意接受程度亦不同。對運動觀感轉差的受訪者中,再被問到有甚麼示威行動主要影響他們看法,52.7%歸咎於示威者以武力與不同意見人士衝突;因示威者武力攻擊警察致觀感轉差的,則只有24.5%。
警方宣佈至上周四已累計8,337人被捕,警告市民勿以身試法。但中大報告指警方的強硬策略無助平息事件,反進一步激化示威者。8月的調查顯示,非常多(72.6%至80.4%)受訪者指警方大規模拘捕,會增加示威意欲。
報告指「運動得以持續,或多或少可歸因於政府和警方處理示威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