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歷史提及的典故,例如趙高的「指鹿為馬」,雍正的「維民所止」、「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文字獄,如今正在港共政權下日日上演。一條與國際歷史考試接軌,內容開放討論的考題:「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竟一如在文革時期,受到由土共到中共新華社的批鬥,甚至提升到謾罵「香港教育界藏污納垢」的層次,最終令教育局施壓要取消該考題,而兩考評局高層則辭職。
跳樑小丑如前特首梁振英質疑,問在德國或以色列的歷史科公開試會否出現以下題目:「1941-1945年間,納粹為猶太人帶來的利多於弊」云云。當然不會,德國迫害猶太人根本沒利可言,又如何討論?但很多香港國際學校、私校報考的英國IGCSE考試,其2013年的歷史科問題就有一條:「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在納粹統治下得益,你是否同意此說法」?這類試題又有何出奇?
紀念漢奸毛澤東
更荒謬可笑的,就是「多謝日本侵華」的言論,正是出自毛澤東,而印製相關言論的書籍,正是由中國外交部與中共中史文獻研究室所編寫的《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共自己不但沒有批判毛澤東所說的「漢奸言論」,去幾年都仍不斷有新文章,去為毛的言論辯解;一個把毛澤東肖像掛在天安門城樓、印在人民幣上的國家,難道認為毛澤東說錯了嗎?這種漢奸賣國賊又有何資格被紀念呢?
反問一句,1900年-1911年,日本資助孫中山及其革命,是利還是弊?日本資助革命去推翻滿清,對中國是壞事嗎?日本一直對滿洲與蒙古充滿野心,但真相是當初「中國人」卻不認為自己擁有這些地方,因此革命黨與日本「一拍即合」;然後事過境遷,滿清倒台後,漢人的中國就如當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樣,在國族主義浪潮下,認為國家周邊的權力真空,都變成自己理應擁有的地方;於是國共一再竄改歷史,淡化當初「中國」只包括關內十八省。
孫中山在1905年在東京設立同盟會所叫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1911年武昌起義所舉的「十八星旗」,到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名義,於南京的《祭明太祖文》:「滿清乘間,入據中夏。嗟我邦人,諸父兄弟,迭起迭踣,至於二百六十有八年……歲在辛亥八月,武漢軍興,建立民國……從此,中華民國完全統一」;這些證據都清楚見到,當初革命義士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就是漢人十八省的中國。
後來中國人「搬龍門」,把漢人中國變成「五族共和」的中國;把恢復大明的疆土,變成要擁有滿清的疆土,甚至要恢復所有滿清的失土,當然把同樣擁有擴張企圖的日本,由盟友變成敵人。這種「我是君子,你是小人」的邏輯,再加上「俄國/蘇聯老爹」例外的「彈性神聖領土不可侵犯」條款,就是中共所謂的「愛國」教育。
如今教育局殺試題,以至中共港共齊齊批判教育界,其即時後果,就是在掘DSE考試的墳墓,只會令此考試在海外的認受性更低,令更多學校、家長與學生,都會改為考外國考試,而放棄本地考試,令更多人可以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子女,以至梁振英的子女睇齊,個個都讀國際學校,然後去外國留學。這班港共最卑鄙無恥的,就是他們每一個人,口說愛中國,其身體都很誠實——熱愛英美加澳紐。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