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戰 唯快不妥 港大堅持傳統模式 研發兩年安全至上

疫苗戰 唯快不妥 
港大堅持傳統模式 研發兩年安全至上

武漢肺炎疫潮能否受控甚至消失?何時可除罩回復正常生活?答案關鍵在於疫苗。舉世醫學及科學界已展開自2003年沙士以來最緊急的疫苗開發戰,成功研發疫苗亦意味成為藥廠的「金礦」,全球數以千計科學家陷於研究狂熱。香港大學醫學院也有三個研究團隊獲政府合共撥款逾2,600萬元加入了這場疫苗競賽,領導其中一項研究的病毒學家、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留意到科學家爭相試驗從未通過人體測試的新型疫苗,認為這種現象「非常不健康」。他和港大教授袁國勇堅持花時間研製傳統的減活疫苗,皆因除了鬥快,也要鬥安全,若傳統疫苗方式有效,他形容橋唔怕舊,但公眾要有心理準備,隨時要兩年後才能全球普及應用。
記者︰于健民

綜合世衞資料及傳媒報道,現時進度最快的是中國軍事科學院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宣稱已完成首輪108人的臨床試驗,暫未有不良反應報告,有指9月可以「緊急應用」。金冬雁指,該疫苗原理是把武肺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放到作為載體的腺病毒,再注射入人體,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同樣宣佈9月底可生產100萬針疫苗的英國牛津大學,也是研製腺病毒載體疫苗。

金冬雁認為科學界研發疫苗一味鬥快,風氣並不健康。何量鈞攝

新型疫苗未通過人體試驗

金冬雁形容,綜觀全球進展最快的都是新型疫苗。除腺病毒載體,美國最少三間機構研發DNA疫苗或mRNA疫苗,均有臨床試驗時間表。DNA疫苗是把病毒一部份基因的DNA注射身體,引導細胞產生對抗病毒的蛋白質。mRNA疫苗機制一樣,但抽取病毒DNA內的一部份mRNA(核糖核酸)注射,好處是避免病毒基因與人體DNA「融合」的可能。

新型疫苗研發較快,原因是科學家取得病毒的基因圖譜後,便可用基因工程技術合成蛋白或DNA,不需太多實驗室培植工序;但共通點是它們均不曾用於其他人類傳染病,甚至未通過人體試驗。換言之,對人類的保護力、持續時間、副作用等,沒足夠醫學實證,「腺病毒疫苗只曾喺二戰用過一次,畀軍人小規模注射,但𠵱家好多人都有腺病毒抗體,你打個腺病毒包住(武肺)個病毒入去,會唔會有免疫反應呢?即使係最新科技嘅mRNA疫苗,都唔代表一出就100%安全。」

相反,歷史上兩支最成功、最重要的疫苗,均是減活疫苗,一支消滅了天花,另一支使小兒麻痹絕迹於全球大部份地區。每年都要接種的流感疫苗,則是滅活疫苗。金稱,他向食衞局申請300萬元撥款,探究如何從武肺病毒的20,000多個核苷酸、千多個蛋白中,抽走致病部份,培植成沒有毒性的病毒,注射入人體,像MMR疫苗、水痘疫苗般,產生類似自然感染,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他估計研究需花近兩年時間,較袁國勇獲食衞局撥款2,000萬元研發的噴鼻式減活疫苗、料今年內做人體試驗為慢。另一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黃建東,也獲320萬元撥款開展研發疫苗前期工作,本報曾邀約訪問,對方婉拒。

金冬雁:趕潮流好唔健康

金認為現在科學界研發疫苗一味鬥快,以新型為先、傳統為後的風氣並不健康,「你睇返03年嗰時,全世界好多人做沙士,個個都當自己係沙士專家,中國幾千個學者做,呢啲其實係跟風,科學界裏面嘅跟風,真係堅持落嚟,數都數得到咁多個。當然有啲係因為funding(資金)啦,有啲根本係唔識嘅,係一種跟風趕潮流。又有啲人由其他領域走嚟呢度做病毒。如果佢肯學習,有時係可以帶到一啲新思維,對個field係healthy。但如果人人都去做,重重複複做同一樣嘢,其實唔係咁健康」。

他強調,疫苗研發應以安全為先,傳統疫苗具充份醫學實證,即使研發需時,「如果係得嘅,橋唔怕舊」,惟公眾要有心理準備等兩年。新型疫苗雖然研發較快,但料需經多輪臨床試驗,現階段不敢判斷對人體安全。

歐美的武肺疫情尚未見頂,金冬雁認為,疫情至今仍不斷出現預料之外的爆發,如新加坡及印巴,「北韓講咗好耐零感染,你信唔信吖﹖一定唔係啦。」他指,這些國家人口密集、人流頻繁,若無法遏止本土爆發,同時發展最落後、資源最匱乏的國家及地區疫情持續,日後各國邊境解封後,武肺很可能如流感一樣,冬天再度來襲,「唔嚟(香港)嘅機會,最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