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2020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會議)將分別在21日及22日揭幕。受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兩會會期史上最短,僅一星期,堪稱「縮水」兩會。儘管今年會議將採用封閉或視像舉行,但議題卻是近年最受關注的。在中美貿易戰、疫情席捲全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築起反共浪潮下,政府工作報告中涉香港和台灣的論述、今年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及2020年能否脫貧建成小康社會,都是全球焦點。本報將一連三日刊出兩會專題,由最基本到最深入的兩會重點事項。首日以數據及圖像簡單表達出兩會是甚麼,有甚麼值得關注。
記者:黎鎮偉
【兩會五大焦點】
焦點一:對港政策更強硬?
每年兩會,國務院總理都會在人大會議首日讀出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新一年對港的展望。工作報告的涉港部份約200字,驟眼看報告年年相似,內容主要分為政制及經濟兩部份,但官方在用字的增減大有深意,體現出官方對香港的寄語,甚至為未來定調。每至香港有大事發生,該年政府報告亦會反映,如2014年雨傘革命後,2015年的兩會政府報告立即轉趨強硬,由2014年提出「全面準確落實基本法」,變成「嚴格依照憲法及基本法辦事」。
反送中成全球焦點
今年的政府報告的香港部份,備受各界關注。香港去年爆發反送中運動,成為全球焦點,現時更儼然是中美貿易戰其中一個博弈場所。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明等待兩會的香港描述,才提交有關《民主人權法案》的「香港報告」。中共亦早已行動,去年12月舉行的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似乎欲以「國家安全」之名,收緊自由。中聯辦及港澳辦先後在今年換人,新人事作風更強硬,近日更宣稱不受基本法22條規管,現時政壇亦不斷吹風《基本法》23條立法,加上香港警察多次提及「本土恐怖主義苗頭」,相信已透露出中共最新的治港方針。不少政治學者分析,今次政府工作報告的香港部份相信會史無前例強硬,明確表達出中共對「國家安全」的重視。
回顧去年政府工作報告,官方在政制部份突然刪去前幾年都寫下的「推進民主,促進和諧」,首次特別強調「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未知當時是否已為修訂逃犯條例埋下了伏筆,結果爆發反送中,林鄭政府強硬到底,以致社會撕裂至無以復加。
焦點二:做好武力攻台準備?
政府工作報告在香港部份後,緊接就是對台工作,以200字左右闡釋新一年的兩岸關係。今年台灣在武漢肺炎防疫有成,透過捐輸口罩發動口罩外交,獲世界多國歡迎,與美國及歐盟的關係達歷史新高。台灣的國際地位漸受重視,連帶參與世衞的呼聲比往年高,恰恰與因疫情而國際形象受損的大陸,形成鮮明對比,也進一步打擊冰封了的兩岸關係。
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
綜合近十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至2015年時值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中共用語相對客氣,除了談到「九二共識」及「兩岸一家親」,不少篇幅談及兩岸融合,結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但2016年1月蔡英文當選後,中共的遣詞語氣明顯加重,當年的政府報告加插「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主權」,刪去「兩岸和平發展」用語。此後每屆政府報告都會重提「反對台獨」,尤其在2017年報告大談遏制台獨,表明「絕不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警告蔡政府切勿在台獨問題「行差踏錯」。
去年大陸「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再提一國兩制,蔡反擊不接受「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等同拒絕由大陸提出的兩岸論調。兩岸關係越走越遠是事實,隨着蔡英文520後踏入第二任任期,緊接着大陸兩會政協會議5月21日舉行,似有打對台形勢,相信九二共識、反台獨仍是政府報告的對台主軸,對台部份是否有更強硬着墨,成為外界焦點。台師大政研所教授范世平分析認為,大陸要先顧經濟,無暇顧台,未必會在政府報告對台工作做文章。
焦點三:GDP將創歷史新低?
內地奉行計劃經濟,每年兩會的工作報告都會提出該年的GDP增長指標。近年中國的GDP增長持續放緩,去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預計GDP是6至6.5%,最終全年錄得6.1%的經濟增長,屬28年來最差。內地過往一直視GDP高速增長為國家富起來的重要指標,指標亦用作協調資源,但今年遭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停工停產停課,首季GDP史無前例錄得-6.8%。
疫情摧殘經濟復工難
面對中美貿易戰、企業債務危機、世界工廠的轉型問題等,中國經濟正呈持續放緩的趨勢。今年全球經濟更被疫情摧殘,復工困難,有經濟學家指現時失業率最少10%,許多外資已撤資或密謀撤資,加上全球化可能一去不復返,中美貿易戰繼續升溫,中國經濟肯定大受打擊,外界預料GDP增長肯定比往年更低。不少經濟分析師預計中國今年的GDP增幅將是1%至3%。
外界現時關注,中國官方如何看待GDP增幅大減,會否索性不公佈指標?內媒有吹風指武漢肺炎情況反覆,不應公開GDP預測增幅。中共政治局在4月的會議只強調「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再沒提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李克強在5月10日召集民主黨派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會上無人談及今年宏觀經濟目標。
此外,現時亦有傳中共或以「中國增速與世界平均增速的差值」來表述GDP,即假設中國GDP今年增幅是3%,世界的增幅是-1%,那增長相對率就是4%。
焦點四:經濟下滑無力扶貧?
今年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重要的一年,習在2017年表明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一詞由鄧小平在1982年提出,其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都未能建成,習在中共十九大(2017年)提出2017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奪取「偉大勝利」。多個中共領導人的政治願景,習稱由他來實現。
「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根據內地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是要人均GDP總值超過3,000美元(約2.3萬港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萬人民幣(下同,約2萬港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約8,753港元)。經濟分析普遍預測,只要今年中國GDP增長達5.6%,就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統計局在4月宣稱,中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主子歌功頌德。
但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下,內地今年GDP增長難以達到5.5%,最終能否達成小康社會,值得關注。在4月舉行的政治局首提「六保」,其後習及李克強也在近日亦大談「六保」重要。「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保基層運轉,暗示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嚴重的挑戰。經濟攬炒,將無力扶貧。
焦點五:《生物安全法》禁野味
每年人大會議都會審議及通過多個議案,今年受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被指與中國人食野味有關。美國更頻頻指摘武漢肺炎源頭,或與武漢P4實驗室有關。現時兩會最受重視的議案是《生物安全法》。今年2月14日,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時強調「生物安全」,並要求「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盡快推動出台《生物安全法》」。暫定的《生物安全法》,內容包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危害國家生物安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散佈虛假的生物安全訊息;倘發現傳染病、動植物疫病,應及時向醫療機構、有關專業機構或部門報告。國家衞健委亦表明會加强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防止實驗室洩露或人員感染,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萬無一失。此外,禁食野味亦可能會在兩會期間決議並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