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恐懼時要貪婪」本是「股神」畢菲特的口頭禪,不過來到今次武漢肺炎疫情,似乎股神都難再鎮定,不只沒有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般大舉出擊,扮高利貸借錢給銀行的狠勁,甚至跟大隊玩「和你驚」,急急沽清手上的航空股及大部份高盛股份。難道,股神看到甚麼令他卻步的蛛絲馬迹?
從牌面看,武漢肺炎疫情令美國4月逾2,000萬人失業,失業率爆升上14%,首季GDP萎縮4.8%;多個指標都顯示,美國經濟比十多年前的金融海嘯更差,而且疫症同時衝擊供應及需求面,令消費意欲不振、生產力停頓、供應鏈斷裂,有別過去經濟衰退的型態。以往聯儲局或白宮都可以專心一意搶救經濟,但今次卻要在生命與生計的取捨上搖擺不定。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上周便以「前所未有」來形容今次經濟衰退,有美國媒體統計上市公司高層公佈業績時,使用「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等字眼的頻率,發現這個「前所未有」指標自身確實前所未有地高。金融海嘯之時,其中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的管理層,更在業績會中不下十次使用這字眼,念念不忘,是否必有迴響不得而知,但通常上市公司高管傾向報喜不報憂,兼且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如今都要投降示弱,肯定是經濟前景能見度超低,過去的劇本全部不適用。
逾百美大企拒設盈利指引
事實上,標普500指數已有逾百成份股,近日拒絕再提供盈利指引。
即使不是上市公司高層,亦感受到這股震撼,Google Trends統計美國搜尋「unprecedented」的字眼,同樣亦見新高。我於是照辦煮碗,看看香港是否都有「史無前例」現象,遂到搜索新聞網Wise Search尋找香港報章的財經版,每月提到「史無前例」、「前所未見」、「前所未有」的頻率,發現幾乎同一情況。今年4月份的頻率創逾20年新高,比起金融海嘯時高出以倍計,更遠超2003年沙士時的比例;即使考慮了期間報刊或新聞網站有所增長的因素,飆升仍然誇張。
經濟前景難睇,但那邊廂的美股,卻仿如脫韁野馬,懶理實體經濟水深火熱,企業盈利受重創,迄今於低位激彈三成;經濟未必V形反彈,股市卻率先示範,幾家科技巨企更加俟近新高,「免疫力」令人咋舌。
科技股俏 美股反彈欠全面
美股的抗疫力,固然與科技股主導有關,谷歌、亞馬遜、微軟受惠遙距辦工下的雲端服務用量大增,同時聯儲局祭出無限量寬的「絕招」托市亦「功不可抹」;不過可見的是,反彈並不全面,不少重災行業的股價蒸發近半。大行高盛提出一個讓美股表現「合理化」的理由:投資者看的是長達兩年的盈利表現,而企業明年的盈利,將比2019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經濟與股市背道而馳下,不少投資者如我均大歎「迷惘裏永遠看不透」,近日有人翻出股神畢菲特曾表示自己最看重的一個估值指標,試圖拆解股神的思路。股神2001年在《財富》雜誌撰文提到,美股過去亦常常出現與美國經濟脫鈎的情況;在美股的歷史上,有56年指數無甚表現,道指合共回報是下跌292點,但期內美國經濟長足發展。
股神歸咎是投資者(專業與散戶亦然)的投機心態,令股市往往炒過籠及震得過殘所致;在波動市中,回報無法緊貼經濟,他於是提到一個認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最佳單一估值指標,就是股市總市值除以一地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當這個比率高企時,代表股市超前經濟太多,是看淡的先兆。
股神擁萬億現金 未敢入市
畢菲特提出這指標後,自然引來不少缸中人緊密追蹤,由於大市市值並非頻繁發佈的資訊,有人陸續提出變奏版,常見是用有五千成份股的Wilshire 5000指數,來模擬市值的走勢,而GNP亦被換成更常用的GDP。這些數據都可以在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上取得,其繪圖工具十分易用,更可以自行輸入公式,連寫程式的步驟都可以省下。
畢菲特指標對警示過往的跌市頗有佳績,如科網股熱潮及金融海嘯前,其比率都處於高位;從「圖三」及「圖四」可見,不論以GNP還是GDP計算,畢菲特指標現時都近新高,尤其是經過近日股市的V形反彈,而首季GDP卻大幅倒退4.8%,第二季的GDP及就業情況只會更差。這可否解釋股神坐擁破紀錄的近萬億港紙現金(約1,280億美元),卻至今未敢有大動作?
尼奧
作者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